办事的“办”字,是一个“力”字和“两点’’组成,“力”字就是要尽力,需要花力气的意思,“两点”就是要有两把刷子,要有点水平;办事的“事”字,我把它看成是预想的目标,就是要达到的目的。合起来就是:要尽力去做,而且要有两把刷子,要有点水平,最终实现预想的目的。这是我对“办事”两字的浅薄理解。
所谓办事,我认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主要有两种事要办。一种是私事,包括自己的和别人的;一种是公事。但无论办哪种事,正常人都有个共同点,就是先进行预想,主要想办什么,怎么办,话该怎么说,对方会有什么问题,办成会达到什么效果,办不成还有什么补救办法等。当然,容易感情冲动、不考虑后果的人一般不会有预想的过程,其办事的结果也只能让自己满意。这里举一个例子给大家看看:
[经典案例]一天下午,分管农业的Z常委交待办公室小C:明天去A区和B县调研油茶种植工作。在A区主要是听他们的经验总结,B区主要是去了解情况。
接到任务后,小C二话没说,拿起电话就给A区L部长交待了调研相关事,紧接着又给B区联系了下,要求安排三点考察点。然后,将第二天的行程给Z常委作了汇报。
哪想,次日到A区的道路正在拓宽改造,通行困难,而且区里安排的参观点也比较偏远,路上就比平时多花了一个多小时,而且通知来参加座谈的5个乡镇长直到11点才到齐,座谈会来不及开了,只好在看点时简单地交流了下。原先安排好的计划全被打乱了,Z常委十分光火,事后好好地给小C“上了一课”。
[分析施策]类似这样完成领导交办的事,估计同志们在工作中会经常遇到。那么,如何细之又细、慎之又慎地做好这种协调工作呢?下面,结合自己平时的体会,简单说一说:
1.筹谋周全。说白点,就是多一分明白,少一分糊涂;多一些细致,少一些随意。准确把握领导意图,把需要协调的事弄清楚搞明白、想透彻做周密,是综合协调的头等大事。就拿上面的调研来说,Z常委讲得很清楚,到A区主要是听他们的经验总结,虽然区里的领导想让上级看到最好的点,但也没必要跑得那么远,更没必要让其他乡镇的领导兴师动众都跑到那里去,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作为小C,这次走的路线,虽然平时比较熟悉,但也应多个心眼,问下去的点在哪里?要多久?路上好不好走?调研要请哪些领导参加,准备谈些什么,如何计划和安排的?等等,这些情况都应该于事前就搞清楚、安排妥,时间允许有必要可以事先跑一遍点,而不能像领导一样当“甩手掌柜”。过去,协调领导去上级机关慰问,有一年我也曾犯过类似的错误,原本非常熟悉的路线,结果那年有一段在道路改造封闭需要绕行,比正常耽误了10分钟,搞得领导很不悦,前车之鉴,教训深刻啊!
2.不要怕事。在工作和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害怕办事,尤其害怕给领导办事,担心办不好丢面子、被批评,甚至有一部分人见事就躲,不敢而对。可以想象一下,对于一个人,如果没有领导给他任务,没有亲朋好友找他办事,那么他还有“存在感”吗?因此,不要怕办事,要敢于承担任务,特别是敢于承担没有经历过的任务。在这个问题上,我的做法是:当我受领任务后,首先会想,这件事以前有人办过没有,如果有,要谦虚请教人家是如何办的;如没有,就自己查资料、问百度,想明白这件事该怎么办,都有什么程序,由哪个部门负责,找谁才能解决问题等,以此丰富自己的办事经历,提高办事能力。
3.胆大心细。在平时办事中,有很多事涉及的人员、环境等都很陌生,甚至一次都没接触过,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胆量去闯。我体会到,无论到什么环境办事,都要有足够的胆量,无论找谁办事,都要敢说敢问,不要畏畏缩缩的,你是代表单位、代表领导去办事的,更应该理直气壮,这样才能提高办事效率。除此之外,要心细。心细就是要仔细听对方讲话,尽量谈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到一定程度后,逐渐把话题引到你想办的事情上来,有了前面的共同语言,后面办起事来就容易多了。
4.方法灵活。所谓方法灵活,就是遇到什么事就采取什么方法去办,在这里举几个常见的例子。比如,送领导出行:首先要了解领导出行的时间,是否有陪同人员?如果没有人陪同,可以陪领导一起出发,如坐飞机的,到机场后以最快速度换取登机牌,尽可能不要让领导等太久;如果有人陪同,就没必要与领导一起出发,应提前到机场先给领导办好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