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袭”人家的作品,那是写材料的最低档次。
那么,具体各部分如何摆布,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标准呢?依据我的经验,一个材料大体可分为四部分:一是标题,二是导语,三是主体(重点),四是结尾。一个好材料一篇好文章,通常应该是:①标题部分要言简意赅、一目了然。不能让人看不清你在说什么,也不能千人一面,让别人认不出你来。还要注意,文件标题自然词组的换行也要美观、合乎规范,不能只顾整齐,把自然词组、主要内容分割开,想在哪儿换行就在哪儿换行。②导语部分要开宗明义、高度概括。要让人知道你在说什么,你想说什么。导语是总论性质,概括力要强,要干净利索。③主体部分要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说理充分,语言鲜活丰满。按照一般套路,一个材料准备分成几部分来写,每个部分要写什么,提前都要先列好提纲、搭好架子,拉出一、二、三级标题(一般搞到二级标题就行了,重大场合的年度工作报告有的才搞到三级标题),避免相互交叉、逻辑不清。所谓说理充分,就是论点出来后,论据要比较丰富、接续自然,不能一个观点后只跟了一个事例、一个情况,这就会显得不够丰满,说理不够,或者让人感到你的观点立不起来,论得不充分,立论一推就倒了。说理充分的检验标准,就是“推不倒”,立起来的东西就是要做到推不倒!当然,按照我过去的习惯,如果时间比较紧迫,我有时会先在头脑里面大致思考个路子后,就开始行文了,一边写一边完善自己的主体结构和一级标题,最后在回过头来对各个层次和部分进行修改完善。这个具体要因人因事而宜。④结尾部分要画龙点睛、收之有力,力求简洁明了。
5.会“修改”是助推。“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要把自己当成最后一关!要有你这一关把不住就会掉进万丈深渊的忧患和决心。写材料,这么多年下来,我最深的体会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觉得,干任何事,要么不干,要干就应志存高远、多出精品,力求让领导改不动。教大家一招修改“诀窍”:从头至尾出声地念上几遍,发现不妥及时修改。因为有些毛病,看似很顺但瞧不出来,只有读出声,才能发觉不畅需要修改。如果时间来得及,写好后,先放上个一天半天后,再拿出来改,就能又发现新的问题。
在材料成形修改环节,要注意解决这样几个基本问题,回过头来看一看:①是否对路?也就是要从整体以及局部细节上,都全面地回过头来仔细瞧一瞧,自我打量一番,与领导指示要求认真对照、对表,有没有完全符合领导的意图、体现领导的决心。不行的,就是语言再美再心痛再得意,也要割爱将其拿掉!②布局是否合理?重点看看几个大的部分篇幅大小是否匀称协调,各个层次之间有没有交叉重叠,有没有出现头重脚轻、分布不均的情况,等等。③文字表达是否工整、干净?文字要对仗整齐、赶仄压韵、琅琅上口。要少用“了”、“的”、括号、引号。用括号多就好比电影里老是用旁白,而不是正常对话。还要少用倒装句,能正着说的就不倒着说;能用短句,就不用长句。写材料最忌文字重复、拖沓冗长,容易给人思路不清、逻辑混乱、啰嗦累赘的感觉。④论述说理是否深透?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句句在理,少讲大道理,多讲易懂的小道理;少讲官话、大话,多讲一些鲜活的“大白话”。做到上述几点,你那材料基本上差不到哪儿去,80分应该是有了。
体会还有很多,但篇幅有限,同志们看的精力和兴奋度保持也有限,只好说这么多了。上述一些投机取巧的“招式”在应急情况下还是管用凑效的,但对于初入材料领域的同志,如想迅速提高,真正写出一手好材料,我建议还是需不怕千辛万难,从“照虎画猫”摹拟仿写起步,多看、多悟、多积累、多练写、多总结,夯实基本功,强化理性思维层次,肚里有货、眼光敏锐、视角开阔,才能写出“锦绣华章”和美好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