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面子”在人们传统道德观念中的地位之重足见一斑。可以说,社会对人的约束主要就是廉耻和脸面。然而,若因此就一切以“面子”为重,死要面子活受罪,最终成为“面子”的俘虏,这样的人生态度未必是好事。说不定,还要吃大亏!
过去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写道,统治中国的三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典”。“讲面子”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族心理。面子观念的驱动,反映了中国人尊重自己的情感和需要,但过分地爱面子就会形成一种心结,如果任其演化下去,终将害人害己。
我有个亲戚,在老家县城某事业单位上班,过去90年代左右一个月拿个几百块钱的死工资,早前消费比较低,还能勉强度日。说起来好听,在吃着“铁饭碗”呢,不知道早出来打拼。哪知,随着人民币贬值,物价一天天飞涨,那个小钱连“糊嘴”都不够了。最后,单位经济效益不好,被某大老板买断,不得已下岗,日子都过不下去了,才知道要出来打工。年纪一大把,什么技术专长也没有,只能去做点卖苦力的事情,一个月一千多块钱,维持自己的开销,更别谈养家了。
说到此,我又想起“无颜见江东父老”这个历史典故:项羽征战到了乌江边,陷入刘邦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据说项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的。当项羽来到乌江边时,有一条船在那里等他。驾船的乌江亭长大约是一位崇拜项羽的人,因此早早等在那里,一心要救项羽过江。他对项羽说,现在整个乌江之上,只有臣这一只小船,请大王立即上船,汉军无论如何追不过江的。江东虽小,地方千里,数十万人,完全可以在那里再成就霸业。然而项羽却谢绝了亭长的好意,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他当然也不会放下手中的武器。从他拿起这武器的那一天起,就没想过要放下它。他认为自己溃不成军,落荒而逃,惨败而归,即使侥幸逃生也让江东父老瞧不起,最终自刎而死。
一点面子不要是恬不知耻,但“死要面子”就是自食其果,咎由自取。有一个度的把握在里面。想当初,项羽如果不这么刚愎自用、死要面子,兵败自杀在乌江边,估计刘邦也不会那么容易当上皇帝,历史将被改写了。
谚语云:“人无廉,万事可为。”说的是不要脸,也不要面子的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当然,这并不是提倡人可以不顾一切地去为非作歹,而是说有时为了一个大理想或大目标,不妨采取一些超出常规心理的做法,打破传统的认知定式等,如此才能成就更大的事业。
李宗吾的《厚黑学》一书,我曾经拜读过两遍,深感其“补锅原理”(你找人补锅,本来你那锅没什么大问题,可恶的修锅人硬是将其敲个大洞,再骗你说大洞必补,让你掏银子)之精妙,被当今许多人运用娴熟。他在书中写道:“我自读书识字以来,就想成为英雄豪杰,求之四书五经,茫无所得,求之诸子百家,与夫二十四史,仍无所得,以为古之为英雄豪杰者,必有不传之秘......一旦偶想起三国时几个人物,不觉恍然大悟:得之矣,得之矣,古之为英雄豪杰者,不过面厚心黑而已。”可谓道出了许多官场中人秘而不宣、悄然为之的“做官要诀”。
“刘备的特长,全在于脸皮厚。他依吕布,依刘表,依孙权,依袁绍,东奔西走,寄人篱下,恬不为耻,而且生平善哭。著《三国演义》的人,更把他写得惟妙惟肖,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对人痛哭一场,立即转败为胜。所以俗语有云:‘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李宗吾先生的叙述堪称经典,刘备的半壁江山,刘高祖的几百年天下,都是因为他们超越了常人的“面子”心理,用独特的手腕赢得了胜利。特别是汉高祖刘邦不受任何“面子”心理的妨碍,一次又一次地败在项羽的手下,但他不为自己一次又一次重返家乡征兵募马感到耻辱,有着比城墙还厚的脸皮和高超的驭人术,最后成就自己的宏途大业。
拼命为“面子”而活,是造成现代人难以快乐的重要原因。过分爱面子,其实是一种心理脆弱和自我缺失的心理疾病。我感觉,许多人活在别人的眼光中,总是以周围人的眼光要求自己,总想通过满足别人而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做不喜欢的自己,做不真实的自己,做别人期待的自己,所以生活得不仅不快乐,还很辛苦,甚至很抑郁,得不偿失。此法不妥,是在没事找事,自讨苦吃。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内心要真正强大起来,直面人情关系往来的真相,正视冷峻的现实,坦然面对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与不足。允许自己做不好,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