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碰壁后才洞穿的二十年职场心悟 > 第84章有智慧,没有趟不过去的河

第84章有智慧,没有趟不过去的河

急事、难事、棘手事,在工作中会经常遇到。过去,我也经历过不少。虽然其事事难缠,件件难办,但你想绕也绕不过,想躲也躲不掉,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既来之,则安之,硬着头皮也要顶上去,不能让别人尤其是领导小瞧你了,即使不成功,也是一种美丽。大部分经历充分做工作,解决得还不错,有些历史遗留问题,原因错综复杂,非一朝一夕之功能克,领导追得不急,我后面也就放松,然后不管了。

攻坚克难,化干戈为玉帛。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如果你能将一件难办的事给出人意料地办成了,是很有成就感,内心充盈着喜悦的。连最头痛、最奇怪、最扎手的事你都能想办法破解,那么以后再遇到些这方面的“小鱼虾”,你就自然“爬高山如履平地了”。

曾经看到过两个解决矛盾冲突的案例,对我启发很大。一个是说,某市副市长刚上任,就遇到个头大的事,该市新建的一个汽车站,建好后就放在那闲置了好几年,没投入运营。什么原因呢?副市长带队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原来是与之相关的三家单位在互相扯皮、僵持不下,政府干脆就都不给你们经营,白白浪费资源了。限于篇幅就不细说,后来副市长主动担当,搞清楚这三家分别来经营的优劣之后,经过综合考量,拿出了个方案,选择其中一家利更大于弊的潜力最大的来经营,而且兼顾到其它两家的利益,达成多赢效果。最后,上常委会一次通过,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另外一个案例说的是,某乡长处理村民纠纷的事。该乡天王村是一个有五千多人的大村。村民分东、西、南三片集中居住。在东片和西片村民之间,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的矛质和隔阂,至今仍没有彻底消除。用当地村民的话来说:“不打三架,过不了年。”而今对峙的两方,第一组在东片,第三组在西片。为了采沙开厂的事情,第一村民小组和第三村民小组的100多名群众,手持砍刀、杨头、银头在村东对阵,眼看着就要打起来了。

导致一、三组矛盾的直接原因是,两年前,村民一组利用资源优势,开办了一个沙厂,年收入十几万元。别组的村民一看就有点眼红。随着时间的推移,采沙面不断地向前延伸,沟崖上三组的土地有受到侵蚀的威胁,有的地方开始塌方。三组的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们的机会来了,我们要与一组平均收益,比例分成。”但一组怎会同意平分秋色呢?于是矛盾出现了,起先三组找一组协商不成,发展到村干部解决不行,最后一组干脆以这是我们的地盘,谁也无权干涉为由,三组以一组的沙厂已间接地侵蚀或将要侵蚀自己的土地为由要分红利。这样一直僵持不下,一个要拉沙出售,一个要拦路挡沙。起初由双方几个人,最后发展到全组村民对垒,村民小组长的指挥也由暗转明,明火执仗地干起来了。

当乡长驱车赶到现场时,村民一看乡长来了,情绪就有些波动.对峙的势头有所退潮。他立即把村、组干部找来,让他们先稳住事态,告诉村民乡政府现场办公而且当场定论。他镇定了一下情绪后,首先带领有关人员,从沟底一直看到沟上,把沟崖周围地形、地貌成因及植被树木仔细地观察了一番。观察,给解决这场冲突提供了一个思路:一、这个沙厂已没有开采的价值。因为从沙层成因看,沙层越来越薄,成本增大利润减少或亏本;二、根据国家有关规定,25度以上坡不允许开采取沙,一组在米沙的过祖中拐坏了一些树木,《森林法》是不允许的。根据以上儿条理由,乡长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他把一组组长叫到一边,给他讲解以上的几条理由,特别是从地貌成因看沙层逐渐变薄,效益下跌,沙厂已无利可图。加之后面几条理由让他还得写出检查,深刻认识问题的严重性,给他本人以压力。通过他把实情告诉一组群众,使一组群众恍然大悟、怒气自消。三组呢,看到一组已不再开沙办厂,从心理上、面子上也下得去,也就自然解散回家。这场千钧一发的械斗,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一些矛盾和冲突成因复杂,解决起来困难阻力多、矛盾风险大,但也不是就没有办法了。我体会是:第一步,深呼吸保持镇定,思考几秒钟理理头绪;第二步,学习相关政策法规,掌握工作的依据;第三步,深入、正反、发散、联系、对比地分析问题原因,把“症结”找到,找到突破口;第四步,要科学运谋,寻找共同点,最大化好兼顾各方的利益,达成共识。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时间紧迫怎么办呢?那我只能说,最关键的是不能自乱阵脚,保持冷静和理性,灵活策略地应对,一边了解情况,一边思谋对策,尽人事听天命了。搞到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