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襄接着问吴三桂:“圣上可曾见过我儿!”
吴三桂说:“圣上已经召见过儿,圣上还封儿为平西伯!并着儿移师山海关,并可随时率二十万关宁铁骑入京援畿。”
“圣上前日虽是提及此事,但提升之快,令为父都感到吃惊,这是你恩师董其昌与为父在圣上面前经常美言的结果,但既蒙圣上如此偏爱,我儿定要知恩图报,精忠保国,倍感圣恩!”吴襄说:“一定要努力守边卫国,建功立业!”
“父亲教诲,孩儿谨记在心!”吴三桂说:“不过,此次圣上开恩,还放了儿数天假期,让儿回家省亲!儿才敢回家来看望二老双亲及妻儿。”
吴三桂母碰了吴襄一下说,轻声说:“你这个老糊涂!儿子走了几天几夜的路,又拜见了皇上,现在好不容易回到家里,你却堵在门外,让儿一直跪在地上,嫌儿这个平西伯的官比你大了,你不服气,要试探儿的孝心是不是!”
吴襄小声对吴三桂母亲说:“你懂什么,这叫人前教子,背后教妻,人前教子是给别人看的,要是我们此举传到皇上耳朵,皇上就会更加信任我们!”
“那现在也该差不多了吧!”吴三桂母亲嘟哝着说:“让你儿跪着,也让人家这么多将士听你训话!”吴襄这才大声说:“我儿长途行军,将士们也都辛苦了,你们起来回家吧!让众将士也到府内行营中休息!”
吴三桂这才站起来,对后边的将士们说:“老爷夫人有令,命你等到提督行营休息去。”
众将士说:“谢过平西大帅!谢过老爷!太夫人!”然后才站起来,吴襄同夫人及吴三桂家里人进府后,众将士才陆续走了进去。
北平通县京杭运河码头外边,一辆马车从北平方向驶来,在通县的京杭运河码头,打扮成公子模样的古淑坐在车上,正与车夫说话,只听古淑问:“除了在通县有去江苏的船外,其他地方还有没有乘船的地方?”车夫说:“前朝水监郭守敬曾从通县开了一条通惠河,能够通过一些小舟行船,但从本朝初年,因朝廷忙于应付边关战事,京城河道无人维修,淤泥堵塞,至今虽有个别河段可以行船,但并不能全线贯通!所以像你们这些要行远道到苏州去的人,最好到通县乘船,水路直接就能把你送回去!”说到这里,车夫停下马车,指着前面的码头说:“你看,前边就到了通往苏杭运河的码头!你可以下车了!”
“老伯!”古淑从车上下来,对车夫说:“这就是京杭大运河的北平码头吗?”我看这里的河水并不大!”从这里乘船能到苏州吗?”车夫说:“这里的河口是不大,可是水的深度却可以载行船,尤其是到了天津那边,河水更大更深,你到天津再换乘大点的船只,不但坐上舒服,还可以一次直达苏州!”
“老伯还不急着走吧!”古淑说:“我怕跟你老伯说话耽搁你的生意!”
车夫说:“我这是在等下一趟船来的生意,现在正好闲着没事。”
古淑说:“原来乘船也这样麻烦,路上是不是要换乘好几次船才能到苏州!”车夫说:“不一定,看你坐那条船,你不问清就上船,肯定要多换乘几次船。”
正在这时,看到一条船从南面开来,正向码头边靠拢,古淑就对车夫说:“让我去问一下这条船到什么地方去!”说着,就向码头里走去。
古淑来到码头,走到这条船旁边,只见船上边走下许多乘客来,古淑就问正在下船的人说:“你们是从那里来的?这条船还要到那里去?”
下船的人说:“我们是从苏杭来的!至于船要到那里去,你得问船家。”
古淑听说是从苏杭来的,自语道:“原来是家乡来的船,说不定船上还有我认识的人!”说着,就对下船的人认真的看起来,这一看,还真看到了几个熟悉的面孔!”
古淑立刻向那几个人走过去,并且说:“哎!翠珠!莲儿!杨武!你们怎么也来了!”正在下船的翠珠和莲儿以及杨武三个人一看,只见船下边有一个年轻公子向他们走来,还叫着他们的名字招呼他们,就惊讶的望着她,面面相观!不敢说话。
古淑等她们三个走近了,就对她们说:“我是古淑呀!你们不认识我了吗!”
翠珠和莲儿拉着古淑的手说:“原来你是古小姐!你从一个漂亮的小姐变成了一个潇洒的小伙子!我们怎么能认出来!”
古淑说:“要不是我这身女扮男装,我怎么能逃到这里来!”
“快告诉我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翠珠说:“圆圆小姐和你一起出来了吧!她现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