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也不管不顾了,亲率大军前行,前往汉中,跟刘备决一死战。
这时候的曹操身边,已经没有蒋济,没有司马懿......当然,以这两位的性格,遇到这种事儿估计也不会劝曹操。
所以,曹操要率军前行,根本没人敢劝谏。
倒是曹彰问了曹操一句,这件事要不要告诉一下族叔曹仁......这是委婉的提醒曹操,还有襄樊的一档子事儿没安排呢。
曹操反应过来后,立刻让人去给宛城的曹仁报丧,同时命令曹仁,尽快率军前往襄樊,趁着关羽立足未稳的时候,急速进攻,不可让关羽北上。
接着,曹操又忍着头疼,做出了决策——调令合肥守将张辽,汇合在徐州的臧霸,两人领徐州军作为曹仁的后援,进攻襄樊。
同时,命令乐进镇守合肥,如果遇到江东军猛攻,允许乐进放弃合肥,退守淮北,把淮南地带让给江东也没关系,只要保证淮北不失,拱卫汝南侧翼就可以了。
曹操是在冒险,冒险赌江东愿意听从自己的命令偷袭荆州。
只要江东偷袭荆州,那么襄樊,淮南两地的威胁都能解除,自己只要再在汉中战胜刘备,那么自己依然还是掌握着天下一统主动权的人。
如果江东不偷袭荆州,转而向东进攻合肥......那曹操可能真的就保不住淮南和淮北之地,甚至搞不好,连徐州和青州都对丢掉。
毕竟那边已经不剩下什么守备部队了。
可曹操琢磨来,琢磨去,还是觉得刘备才是他最大的敌人,所以汉中和襄樊方向是绝对不能放的,一定要把刘备堵死在益州。
至于江东......就孙权小儿那个本事,就算让他占据了淮河青徐,他也守不住,自己早晚能拿回来。
做完这些事情以后,曹操继续领兵西进,前往汉中。
而宛城的曹仁,在得知夏侯渊阵亡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做出了一件人神共愤的惨事。
他放纵士卒,屠杀了宛城。
这是曹操本人都没有想到的......当然,可能曹操知道了也未必会在意吧。
反正曹魏的屠城记录,见于史册的就有十三次,曹操本人屠的一共五次,剩下的八次都是曹操放纵自己手下屠的。
至于不见于史册的小规模屠杀,那就真的不知道有多少了。
早期曹魏的规定就这么残忍:在曹军围城前投降的敌军,曹军可以接受,还会给与优待,但是在曹军围城后投降的,一律不接受,不仅不接受投降,按照规定,这个城被攻下来之后,就会被屠城。
别扯什么“屠”是攻克的意思啊,这就是纯粹的扯淡。
“屠”这个词,在现代和古代的语境中确实存在一些差异,但从实际效果来说,差别真不大。
“屠”在古代,确实有“克城多诛”的含义,表面意思确实是指破城后对那些不投降的守军士卒进行诛杀,似乎并不牵涉到百姓。
但问题是,古代的军队,组织性和纪律性就那样,尤其是曹操麾下的军队,趁乱劫掠百姓是常有的事儿,你指望他们能坚守道义,不杀百姓?!
更何况曹操屠徐州可是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就是屠杀百姓,连陈寿都说曹操是“所过多有屠戮”......再说曹操的“屠”是攻克的意思,脸皮未免也太厚了。
当然,站在乱世的基础上,可以理解为这是曹操为了快速平定乱世采用的极端手段,目的是恫吓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守军,减少攻城的伤亡......但该屠的时候,他可从来没有手软过。
有些地方呢,山高皇帝远的,曹操这么做也不是迫不得已,比如击破乌桓后曹操屠了柳城,大概率是为了震慑其他异族,让他们不敢轻视中原......但这次屠宛城,完全就是在泄私愤。
能理解曹操制定屠城军规的目的,但这种拿人命不当回事的做法,真的没法接受就是了。
关羽就是这种没法接受的人之一。
身在襄阳,听说了曹仁屠杀了宛城,关羽气的怒发冲冠,直接来到了樊城,找到张溪,寻求出兵攻打宛城的可能性。
张溪虽然也讨厌曹仁的做法......泄愤的方式有很多种,拿无辜百姓泄愤算个什么玩意儿?!
但是吧......真不行。
“君侯,非溪不愿,只是......如今大水方退,襄樊未稳,我等不宜轻动!”张溪自己也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