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督岂不闻“兵贵神速”之理?!”马谡找到张溪,对张溪拱手说道,“今夷王高定兵少而力散,将军何不快速进兵,一举破敌?如此行军,迁延日久,若建宁雍闿,孟获来援,岂不误事?!”
张溪瞄了马谡一眼,心说你还知道兵贵神速啊?!
那你还在街亭被张郃那个爬山将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再说了
“幼常熟读兵法,确是此理。”张溪笑笑,对马谡解释道,“兵法确是有云,“兵贵神速”,却同样有云,“欲速则不达”.用兵之道,当以机变为先。若我等快速进兵,确实能击败高定,然则高定所部乃是本郡夷人,彼虽败,藏于山中,我等如何去找?!再者,孟获,雍闿二人,引兵为高定后援,高定若速败,此二人必不敢再来。此二人若坚守建宁郡不出,我等不通地利,却要逐一征讨,岂不费时费力?!”
说到这儿,不需要再详细解释了,马谡顿时理解了。
张溪就是故意拖慢行军,等着这三股人马合流,然后一举击破,彻底平定叛乱。
再想到张溪之前说的“用兵之道,机变为先”,顿时好像察觉到了什么,若有所思。
从那之后,马谡基本很少说话,也不给张溪提建议,只是在一边,观察张溪的领兵用兵策略。
张溪这一路走的很慢,慢慢行进,给敌军聚集创造了大量的时间。
而敌军方面,高定得知了张溪领兵两万,往卑水而来,顿时也是如临大敌,一面收缩兵力,一面催促雍闿和孟获两人,赶紧来援。
高定造反,可不是为了什么矿藏,他造反,某种程度上,也算情有可原。
毕竟这年头的汉人政权,可不讲究什么民族政策,因此在南中地区,汉人官僚欺压夷人的事,是非常常见的。
而高定是土生土长的夷人,他就是觉得越巂郡是夷人的地盘,凭什么让汉人骑到夷人的头上来?!
因此,高定造反的目的,一个是想要驱逐越巂郡的汉人,另一个也是因为雍闿答应他,只要他起兵,就把越巂郡交给他高定来统治。
所以,高定起兵反抗,确实有坚守的动力。
但问题是,汉人太强了。
尤其是近百年,一直是汉人势大,高定即使想要反叛,但一看到两万多汉人朝着自己过来,心里依然非常的害怕。
高定造反,是为了统治越巂郡,同时也是为了夷人争取利益,他虽然是铁心造反,但他真的担心自己打不过汉人,因此一直在催促雍闿和孟获赶紧北上支援。
而雍闿和孟获呢.这俩造反就是为了平分建宁郡的矿藏,自然不肯轻易离开建宁郡。
但同样,这两多少属于还有脑子的人,知道一旦高定挡不住,那么他们就得直面成都方面的军队,这对他们同样也很不利。
因此,尽管不愿意,这两人还是亲自领兵,前往救援高定。
其中雍闿到底离的近点,他领兵五千,先赶到了卑水一带,而孟获这时候还在路上呢。
这时候的张溪,也已经领兵到了卑水,并且驻扎下来,暂停行军。
现在在卑水,高定和雍闿的一万五千联军,对抗张溪亲率的两万士卒,双方对峙。
可偏偏这个时候,谁也不知道叛军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高定和雍闿内讧了。
具体的过程是什么样的,谁也不知道,只知道来救援高定的雍闿,却被高定的部将所杀,而高定也趁机吞并了雍闿手下的士卒。
这一个变故,闹得张溪都有点傻眼。
说真的,时间有点久了,张溪只记得诸葛亮丞相七擒孟获,对什么高定啊,朱褒啊,雍闿啊这类龙套类型的角色都记不太清了,连张溪自己都忘了,居然还有这么一场内讧。
都用人头和吞并部队作为代价了,这种内讧肯定不可能是假的.孟获因此停止了向卑水的进军。
特么这个高定不讲究啊,我们领兵是去救援你的,怎么算都是对你有恩的吧,有什么矛盾,你也不能杀人夺军啊。
所以你到底是真的扛不住要我们去救援,还是想借着这个机会吞并我们,然后你好向刘备投降,换取高官厚禄啊?!
孟获这么一犹豫,顿时在原地停军不动了。
这也就意味着,张溪想要对南中叛军“聚而歼之”的计划已经破产了。
张溪一边骂娘,一边命令士卒立刻出击,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