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的,现在不抓住机会要到未来丞相的承诺,还等到什么时候。
而这,也是诸葛亮请来三个人的原因。
必须要说服这三个人身后的利益集团,否则的话,很多事情他也没有办法去具体实施和展开。
因此,诸葛亮微微一笑,先走到庞统面前,说道,“亮曾于《隆中对》中言明,大汉复兴,一在荆襄,二在巴蜀。荆襄之地,大将军镇守十余年,诸君用命而政通人和,士元又何必多问?!”
那意思,荆州那地方,是关羽镇守的地方,而以荆州和益州之间那个复杂的山道和水路,朝廷就算想直接管辖,交通也不是那么方便,政令来回传达都需要好几个月.如今的局势下,除了派出朝廷大将总督地方外,根本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去治理。
大汉都城如今在成都,而不在洛阳,地理位置确实不占便宜,对地方的掌控力度也确实比较弱,不管是不是设立丞相一职,对荆州的治理方式,还是会沿用现在的方式的。
也就是说,诸葛亮没打算在自己继任丞相后,就对荆州进行大规模的人员变动,统治方式也是跟以前一样,采用委任统治的方式。
虽然这种方式,不是荆州世家们最能接受的统治方式,但确实也是目前荆州世家已经习惯的统治方式。
可庞统还是不满意,看看现场某个黑厮不在,大胆的问道,“大将军年事已高,又身有旧疾,倘若有个万一”
这话问的,要是张飞在场,非跟庞统急眼不可。
诸葛亮也是没想到,庞统居然问的这么直白,有点哭笑不得,但还是给出了答案。
“有元直和伯舆在彼,何愁此事?!”
那意思,就算关羽有个万一,徐庶和王基还在呢。
徐庶在荆州也同样镇守了十几年了,而且以徐庶的性格来说,他可比关羽更好打交道。
而即使徐庶之后会有所调动,还有王基在呢。
王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徐庶更加符合荆州世家们的胃口王基可是大儒郑玄的弟子,妥妥的名门之后,在某种程度上,王基更加懂得世家们需要的利益点在哪里。
可比一个粗鄙武夫和一个寒门出身的文人要更加符合世家们的审美。
诸葛亮都说成这样了,庞统自然也不好再继续问下去了,毕竟这些事儿,已经足够庞统去回复那些荆州世家们了。
你总不能要求诸葛亮当了丞相后,就把所有的好处都给到荆襄世家,又或者改变立场,彻底倒向世家一面吧?!
天子对世家是什么态度,其实大家都知道,荆州只是希望得到一个未来的保障,保障他们能在大汉集团内部,获得不低于当前利益的权利和话语权而已。
即使再对刘备有意见,但荆州世家终究是如今大汉内部的第一政治势力,只要能保住这个地位,那么荆州派对诸葛亮,也只会以支持为主,而不是持反对意见。
毕竟,诸葛亮可以说是大半个荆州人,他当丞相,荆州派总是比较容易获利的。
解决完荆州派这边,诸葛亮转向法正。
“北伐之时,辛苦孝直和子初坐镇汉中。然孝直与子初皆有正务,不可久留汉中亮以为,江州督李严,治理江州期间,军政皆宜,汉中之地,正需此等大才镇守。待来日,亮上表天子,以李严为汉中太守,孝直以为如何?!”
这就是诸葛亮对东州派做出的妥协。
就李严那货前段时间的举动,没给他贬官处理,都算是看在法正的面子上了。
如今诸葛亮却愿意出面,表奏李严为汉中太守看似,从江州都督变成汉中太守是贬官了,但实际上,汉中的战略地位可比身在后方的江州重要的多,汉中太守的职权,可比江州都督要大的多。
这是明贬实升的操作,既可以表达天子对李严的不满,同时也能安抚东州派的情绪。
法正思考了一下,微微点头,并没有异议。
但随即,法正又加了一句。
“吏部尚书空缺已久,我欲向天子建议,擢升吏部左侍郎董和为吏部尚书,不知中书令意下如何?!”
法正这话说的就有技巧了。
不是问未来的丞相,而是以尚书令的身份,询问现任中书令。
六部主官的任免,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不由尚书令和中书令决定的,两人最多有建议权,真正做决定的,是天子。
但如果诸葛亮继任丞相,那么按照刘备对丞相的定义,丞相在这个事情上,是有一定的决定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