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整修一新,摇身一变从封锁沟变成了蓄水池和引水渠,从中华领的松江流域以及蒙特境内几条比较大的河流引水,让整个东蒙郡的水力状况有了不小的改善。
至于那些堡垒,被当做了办公场所和地方民兵驻地,依托这些堡垒,一个个村落和城镇建设了起来,虽然有一部分忠心于蒙特帝国的人选择了离开,但是大部分人都留了下来。
方啸宇有着肉牛、奶牛和羊等牲畜的优良畜牧品种,比现有的品种要强上百倍。当牧民免费领到这些异常健壮的牲畜幼崽都非常惊讶,想不到从来不大规模发展牧业的中华领居然也有这么好的牲畜品种。
方啸宇深知放牧对草原的危害,因此他一面用手中的优良牧草种子改良草场,一面将牧民们随水草而居的放牧方式改成了集约化工厂化的圈养方式,有中华领提供的大量青贮玉米作为饲料搭配着青草,不但让草场得以休养生息,更让牲畜的上膘速度快了许多。
当然有些东西还是必须放养的,比如说马匹。中华领所使用的马匹一直都是从吐蕃郡引进,每年占用了中华领大量的军费。
这些费用并非是方啸宇决心自己养马的主要原因,毕竟方啸宇一直不差钱,但马匹对气候的适应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吐蕃郡属于高原气候,虽然空气有些稀薄,气候却是四季如春,他们所养的马匹明显非常适应这样的气候。而中华领的作战环境变化万千,让这些马匹有些不适应。
中华领在陆地上的最大威胁,是来自北方的哥萨克帝国。在上次对哥萨克帝国的战斗中,就使用了大量从吐蕃郡引进的挽马和驮马用于后勤运输。
开始的时候,这些马匹反应相当良好,让中华领军方的运输相当顺畅,但进入冬季以后,北方的室外温度降到零下三十度以下。温度的过低,让这些来自吐蕃郡的马匹明显不适应,甚至出现了生病和死亡的状况。
马匹对气候的不适应,一度影响了对那些新居民点进行物资补给的进度,最后还是方啸宇从方家的各大纺织工厂紧急调运了一批棉被,用于马匹的御寒才让马匹勉强可用。
这次的事件让方啸宇留了心,他的心里非常清楚中华领和哥萨克帝国已经结了死仇,除非两国的国力出现巨大悬殊,否则将来一定还会有一场生死之战。
现代的战争越来越依赖后勤,虽然中华领的铁路交通发达,但哥萨克帝国内部可没有铁路,方啸宇从来都是个崇尚防守反击的人,防守可以依托铁路,反击的时候就只能靠马匹了。
如果反击的时候天气寒冷,无法适应的马匹将严重影响后勤输送,甚至造成己方作战的失败。如此严重的问题,方啸宇自然要尽快解决,可是中华领一直都没有一块养马地,是这个提议一直被搁置。
现在有了东蒙郡,一切都有了转机。方啸宇不但获得了一块优质的养马地,还得到了一批有着丰富游牧经验的牧民。
有了足够的便利条件,方啸宇开始着手在东蒙郡建立军马场,在培育军马方面,方啸宇比精通养马的王轩有着更大的优势,在小风的芯片研究和农业设备库的支持,育种选种变得相当简单。
从王轩那里进口的吐蕃马已经是相当优良的品种,方啸宇让小风以吐蕃马为基础,与在北方生长的以耐力见长的蒙特马,以耐寒见长的哥萨克帝国顿河马进行杂交,很快产生了集各方马种优势的中华马系。
中华马系经过芯片的优化,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培育成功了。这个马系相当完整,培育出的马匹不但更加耐寒,也比蒙特马更有耐力。
除此之外,中华马系的骑兵乘马的速度和吐蕃马相当,挽马和驮马的承重能力却高出了两成。有了这个优质马系的培育,方啸宇相信两年以后,等到马崽长大,自己的骑兵和野外后勤能力将更上一层楼。
有了自己的军马场,吐蕃郡的马匹也同样要购买,这些马虽然不耐寒,但用于圣马丁帝国还是非常合适的。
有了这些马匹,邱雨庵在圣马丁帝国的行动将更加快速,而就是圣马丁帝国的叛乱结束,方啸宇也没打算撤军,自己的地盘还是越多越好的。
除了吐蕃马适合圣马丁帝国以外,与吐蕃郡保持经贸关系也是非常必要的,有这样的经济合作,两个领地的关系将愈加紧密,这样的盟友对方啸宇在国内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
在现在的东蒙郡,有了固定的生活方式,这些牧民依托堡垒建立起了一个个定居点和养殖场、军马厂,他们不但住上了温暖的砖房还用上了电,生活质量有了极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