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种弄堂,早已随着城市的发展渐渐远去。仅存的一些,不是被开发成景区供人参观,就是被外租给了商户形成了所谓的氛围型产业。菜品不是不好,甚至于大多数都称得上地道,但是那种刻意营造出的弄堂氛围总会给人一众张冠李戴的既视感。换句话说,缺了精髓。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属于上海味道的精髓已然消失,只是大多数不明所以的人找错了地方。如今,最地道的上海菜要去老居民区楼下找。
应该说,其实一切都没有变化。最地道的上海味道永远在上海人日常生活的地方。曾经是弄堂,现在是一个个方方正正的老居民区。敢在这种地方开饭店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老板所要面对的是最挑剔也是最八卦的舌头。
菜烧得灵不灵,店面干不干净,老板热不热情,价格贵不贵,种类多不多,原材料品质够不够好,东西够不够新鲜,出品稳不稳定,能不能每个季度都有新花样,有什么菜是很有特色的别的地方吃不到的……一家店开出来,所谓口碑的东西不过十天半个月的功夫就能传遍附近几个小区。若哪里有瑕疵,转瞬间就门可罗雀,三个月之内准倒闭。但做得好的,便是日日顾客盈门,甚至天天来吃的回头客都不罕见。
所以,很多开饭店的老板都说社区生意最难做。他们宁可要乘兴而来的尝鲜客,也不乐意要挑剔讲究的社区回头客。但是,那些能开上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三十几年的店的社区小饭店所拥有的,可不是商场里高端大厨能做得出来的。
缺少的那味原材料,叫人情味。
这些社区小饭馆对于住在附近的居民来说,就是他们家的延展客厅。来客人了,到这里请上一桌好菜。家里有喜事了,一家子到这里来庆祝。又或者没什么大事,只是懒得自己在家烧,那么打包几个菜带回去也是不错的选择。
每一位开了二三十年的社区餐厅的老板都是这篇居民区的时光见证者。他们亲眼看着那个被爸爸妈妈抱在怀里的小囡囡腼腆的叫“叔叔阿姨好”。然后渐渐的,身条像雨后春笋一样窜了起来,开始背起书包去上学,偶尔家里没人还会蹭店里的地方写作业。慢慢的又拖着行李箱去外地学习工作,几年都见不到一面。再然后,他们噶朋友了,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像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样抱着他们的孩子又回来这里吃饭。
他们又亲眼看着意气风发的中年人带着家人来这里聚餐,带着朋友来这里喝酒。他们会问老板娘你卷发烫得老好了,在哪里做的?会前脚孩子和谈的朋友在这里吃完饭,后脚他们就凑过来问老板“诶,你觉得怎么样?”然后慢慢的,他们的头发爬上灰白,身形一点点佝偻。他们退休了,放下工作,时不时会带着小孙子小孙女来找闲聊。不算忙碌的傍晚还会邀请老板老板娘一起去跳广场舞。
一家社区饭店的味道是地域性的。老板老板娘的手艺和住在周围居民的味蕾互相成就,形成了独属于这些片居民区的味道。
其实,开在社区里的小饭店虽说大多菜品种类繁多,但原材料却无需太过稀有昂贵,制作难度也称不上复杂。上海菜说白了就是一手糖罐一手酱油,浓油赤酱烧出自来欠,恰当的比例、精妙的火候搭配新鲜的食材是怎么都不会错的。
但方明华订的这家店的大厨显然属于深藏不露的那种。轮到姜玥点菜的时候,她竟然在菜单上看到了八宝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