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全职]荣耀吃货联盟 > 第15章 烤鸭(四)

第15章 烤鸭(四)

上千的苏北雏鸭嘎嘎叫着跟紧渔家撑起的扁舟,一路吃着鱼虾唱着歌,顺着水网渡江南下。等到达南京城的时候,鸭子们也都长得膘肥体壮,练得一身好筋骨,正适合被端上餐桌。

属于烤鸭的那一份,据说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就被送上了建康名门贵族的珍藏食谱。而真正让烤鸭的名字被彻底奏响的,还是要靠明太|祖朱元璋。这位天降猛男酷爱吃鸭,“日啖一只鸭”任务连续打卡,从不曾断签。

但鸭子的做法无非就那么些,金陵鸭馔的品种再多,也总有吃尽的一天。于是,御膳房为了抓住帝王的胃,开始绞尽脑汁的研究。最终开创了用炭火烘烤的方式来烤鸭,后来又升级成焖炉烤鸭。我们今日在南京所见到的南京烤鸭,就是从这里一脉传承下来的。

焖炉烤鸭讲究一次放入,一次取出。中间不能移动,更不能开门,全凭炉内炭火和烧热的炉壁焖烤而成。所以,对炉子的要求非常高。早先用的炉子大约一立方左右,以特制的砖砌从地面直接砌起。砖的码法很有讲究,一定是“上三、下四、中七层”,一面砖墙下有炉门,炉内一次能烤5-7只鸭。

制作时,将秫秸放入炉内点燃,烤炉内壁被烧热呈灰白色时将火熄灭,然后迅速将调|教好的鸭坯放在炉中铁罩上,关上炉门。等到再打开时,油脂焦香的芬芳顺着热气滚滚而来,高温已经将鸭子披挂上一层金红的色泽。此时,有经验的老师傅会凭手感判断鸭脯是否达到“暄腾”的程度,以此来决定这一炉烤鸭是否成功。

后来,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砖砌的焖炉被轻便可移动的白铁皮炉子所取代。这种炉子的炉体大约一人多高,分成上下两截的桶状,上大下小。炉内则生炭火。待到温度到达要求后将炭火熄灭,迅速放入处理好的生鸭胚,并盖紧上面锥形斗笠似的炉盖,用炭火的余温将其烤熟。而今,烤鸭的焖炉就更高级了,不锈钢的材质,可以用电,还可以加压。不过对姜玥来说,少了木质燃烧或是炭火的味道,总归缺了些滋味。

焖炉烤制全程不接触明火,再加上南京烤鸭选取的鸭子多为湖鸭或麻鸭,皮薄脂少、肉质细嫩。这样烤制出的鸭子吃起来皮或许没有那么的脆,但鸭子的肉质却更加饱满松嫩、汁水丰盈。不过,可别忘了在食用前把店家附送的微烫卤汁浇在鸭子上。它可是南京烤鸭的精髓,也是一家“鸭行”的重头彩。

对卤汁的调制早在烤鸭的时候就开始了。经历了腿毛、烫皮、打糖、风干的生鸭在进入焖炉之前,须得从体侧豁口处灌入八成的热水,再在鸭屁股里塞上木栓或竹节防止水漏出。也因此,进入焖炉烤制的鸭子,实则是内煮外烤,因而才能外酥里嫩。而对于鸭腹中的水来说,鸭肉和鸭骨的精华在高温作用下缓缓渗透其中,仿佛是煲了一锅上好的鲜汤。

与此同时,店家已经在焖炉旁架起另一只大锅。生姜、葱、桂皮、香叶、蒜头、干辣椒、十三香……各家的味道与个性尽在每个老板秘而不宣的卤汤配方里。小火慢熬,待到鸭子出炉,将鸭腹内的汤水尽数倒入其中,再趁热浇上糖色、米醋、精盐,缓慢搅拌。

待到食用时,斩好的鸭肉吸饱香浓的卤水,和鸭子原本被烤出的汁水彼此相容。舌尖触碰之处,鲜香甜咸。

啊!是最爱的那一款味道!

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许是太沉迷这烤鸭的滋味,在迁都北京的时候,不仅带走了应天府里的一众文武大臣,还顺手把一批宫廷里的烤鸭高手也一起带了过去。也就是这时,烤鸭在北京生根落户,并渐渐传入民间。

《全聚德史话》里曾追溯北京烤鸭的源头:北京历史上曾有过许多家烤鸭店。字号最老的数宣武门外米市胡同的“老便宜坊”,其匾额上冠有“金陵”二字。“老便宜坊”是明朝时从南京迁来的,当年生意兴隆,名声响亮得很,单是门两旁那副“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对联,便颇能引人垂涎。后来的烤鸭店,有许多家都套用了便宜坊的字号。有的仅改动其中一字,例如“便意坊”,或者“明宜坊”,或者“便宜居”等等。

如今,创立于明朝永乐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416年便宜坊,已经是北京城内仅存的尚且在做焖炉烤鸭的烤鸭店。而更为大多数人所知,也是占据北京烤鸭界江山的,其实是挂炉烤鸭。

前面有提到过,把鸭子烤来吃的做法,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作为正经菜肴存在了,当时普遍叫作“炙鸭”。实话说,当时所有用“烤”的方法来做的鸭子都能叫“炙鸭”。但烤鸭和烤鸭的选材、制作、配比、吃法等等千差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