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在一边动一边吐泡泡的,眼睛是不是灵活,背壳够不够硬,翻开腹壳能不能看到膏黄……等等这些,也都是基本的评判标准。
当然,对于大闸蟹的挑选,也还能更讲究些。
一则,看额齿缺,也就是螃蟹眼窝的地方,好的螃蟹这里是比较深的,形成一个u字型。
二则,看蟹壳的侧齿。大闸蟹有四对侧齿,好的大闸蟹一定是前三个侧齿向上翘起,而第四个侧齿也依然尖锐明显。如果第四个侧齿退化成一个小疙瘩,或干脆没有,那品质上终归会差上一筹。
三则,翻过来看螃蟹后边的厚度。越厚,甚至厚成了椭圆的螃蟹膏黄才够肥。同样,螃蟹的蟹额越突出、壳上的牛蹄印越深,膏黄也就越好。
蟹本身的品质很重要,吃法同样重要。对待品质最好的大闸蟹,须得品尝其原汁原味才足够尊重。而由此衍生出的清蒸派和水煮派也各执一词。
前者的代表人物是李渔。这位自称“嗜此一生”的“蟹仙”在其著作《闲情偶寄·颐养部·蟹》中表示:“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熟之,贮以冰盘,列之几上,听客自取自食。”
后者的代表人物是倪瓒,他在《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说到煮蟹:“用生姜、紫苏、橘皮、盐同煮,才火沸透便翻,再一大沸透便啖。凡煮蟹,旋煮旋啖则佳。以一人为率秖可煮二只,啖已再煮,捣橙齑醋供。”清代家喻户晓的吃货届顶级大咖袁枚也偏爱煮的方法,他在《随园食单·水族无鳞单》中写道:“蟹宜独食,不宜搭配他物。最好以淡盐汤煮熟,自剥自食为妙。蒸者味虽全,而失之太淡。”
姜玥个人是先煮后蒸派。先把洗净的大闸蟹放入冷水锅中,加入紫苏、去皮的生姜片、黄酒和少许的盐,煮到似开非开的地步。此时,蟹壳刚刚开始有一点点变红,主体依然呈现青绿色。
然后,用烧螃蟹的原汤架上蒸屉,螃蟹壳向下腹向上放入蒸锅中,并在每一只螃蟹的肚皮摆上一片生姜,用以祛除蟹本身的寒凉,然后盖上锅盖蒸15到20分钟。切记不可火太大,也不可过久,否则肥美的蟹黄会爆出来。
品蟹自然是要趁热吃。当然,姜醋汁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同样是以现熬为佳。至少姜玥觉得吃蟹这种偏寒凉的食物,还是不要用凉的东西来搭配。
清水加姜丝,以及少许的冰糖、红糖、生抽熬煮。烧开后倒出,过滤掉里面的姜丝,然后,加入足量的镇江香醋,比例则端看个人口味。像姜玥喜欢偏甜一点,那再自行加些糖也无不可。
至于如何优雅的吃掉一只蟹,公认的方法是用“蟹八件”。这是明清时代,文人雅士品蟹时,人人必备的一套专用工具。不过,据说用“蟹八件”拆完一只蟹至少得半个小时。姜玥觉得若真是这般倒也不必,为了优雅的拆一只蟹拆到蟹冷掉,多少有些得不偿失。
不过略讲究些还是可以的。比如,准备一把剪刀,再准备一把小勺,如果方便还可以加上一根擀面杖。但对于像姜玥这种高端玩家来说,徒手便能把蟹壳完整拆出来。
品蟹须得从蟹钳开始品起,这是大闸蟹身上肉质最为细腻鲜甜的一块。此时,是不必蘸蟹醋的,否则会失去对大闸蟹清甜的品读。
之后是蟹腿。因为肉不多,可以将8条蟹腿的肉拢在一起吃。搭配蟹醋,滋味更足。当然,如果嫌弃拆蟹腿麻烦,也可以将其留到最后慢慢剥。不过那样很容易到吃的时候就冷掉了。相比之下,还是先吃掉为宜。
然后再开盖品膏黄。这是大闸蟹最为精华的部分。每一次开蟹壳都有一种仿佛开盲盒的快乐,当母蟹已经凝固成块状的膏黄呈现在眼前,那橙黄如金的色泽只是看着就让人食指大动。
品尝时姜玥喜欢将其尽数挖到蟹斗里,挑出藏匿其中的蟹心、蟹胃和蟹肠。接着,舀起满满的一勺送入口中,肥美丰腴带着大闸蟹独有的清甜鲜美在口腔里迸发。那种满足感是会让人脑海中一片空白的,只留下牙齿和舌头与美味触碰留下的感知,更是有如是最美妙的旋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令人回味无穷。
最后,把蟹肉也拆到蟹斗里面,淋上少许蟹醋,品读这一曲**后留下的尾声,袅袅不绝。
“介甲尽为香玉软,脂膏犹作紫霞坚。”姜玥意犹未尽的将拆净的蟹壳拼回一只完整的大闸蟹,顺手拍了个照发给亲哥,“啊!舒坦!”
还不等她动手去拆第二只大闸蟹,亲哥的电话就打了进来。
“大半夜的你就馋我是吧?”孙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