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片白漾漾的脸。
有声音悄悄地对我说,不是声音,又是一阵密码似的思想传过来——走的只有你。“
这是三毛老师一场梦的片段。
扩音器、密码、亲人、白漾漾。
无凭依无倚靠的空荡荡、压抑沉闷飘忽紧张的感情基调。
先塑造一个场景→然后把人放在一个场景里→人在场景里的被动进行的行为→人的主动行为(配合环境的)→环境(随人主动行为的)发展变化(从人的视角展开的)→人→环境→人。这样。
嗯,这种令人透不过气来的梦幻(中性义)写法写一种脱离现实的场景很好。
不过我的校园生活……
【我睁开眼睛,余光里黑板上方警铃的红色扎眼地滞留在视网膜上】
【身边有人在窃窃私语。我心里好像有小蚂蚁在来回爬动,不安渐渐漾起,一圈、一圈、一圈】
【我盯着黑板上列出的一条条白色的数学公式,试图抓着我醒了神的每一秒钟挣扎出个所以然】
【那些仿佛驻扎在了我心里的蚂蚁紧紧扒着我内心的每一寸血肉,正艰难地与之搏斗着。老师的粉笔声停下了】
【私语声逐渐远去。我低下头,点在我心里的蚂蚁数量轰然增加】
【老师的嘴一张一合,构成的每个字都敲中我内心最不愿接触的地方,掷地有声,避而不及】
【我抬起头。警铃还是红得那样刺眼】
……
翻译:上课走神被抓。
【bingo~】
可能还是更实一点的内容对我这些事儿参考意义更大些。
“在听众满眼元宵灯火的神往中,我们的中国新年告一段落那十二生肖趴在写字板上。同学拼命问问题:“我属猪,跟谁好”“那属蛇的呢?属蛇的又跟哪种动物要好?”
那些来听讲的老师们有些上来跟月凤和我握手,说我们讲活了一个古老的文明。
艾琳简直陶醉,她好似也是个中国人似的骄傲着。她把我用力一抱,用中文说:“恭喜!恭喜!”我在她耳边用西班牙文说:“这是小意思啦!”
月凤跟我,在这几班国际学生课程里,成了名人。那些老师都去他们的班上为我们宣传。这种事情,实在很小家气。土啦。
从月凤和我的演讲之后,班上又加了一种读书方法一一演说。-人人争着说。
我们打招呼、看衣服、读文法、涂漫画、改小说、吃糖果切蛋糕、泡茶水,然后一国一国的文化开始上演。
那教室,像极了一座流动的旋转马。每一个人骑在一匹响着音乐的马上,高高低低地旋转不停。我快乐得要疯了过去。”
体现一件事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可以通过别人的反应体现。神态、语言、动作都可以作为展示影响的舞台,而又能适当加入一些从主角角度的推测(第一人称)来表示主角的情感。
事件发生后周遭产生的变化也可以写进去。
最后是一些恰当意象的运用,但这个可能需要基于在现实方面的积累?
想表达的事物具有怎样的特点,然后据此进行联想发散。平时在生活中也可以多留意身边的事物,不同状态下的同一事物和不同事物带给自己的是怎样的感觉,它们之中又有怎样的联系。可以在心里给它留个标签或者灵感产生了就记小本本上。
引用的这段三毛老师的话,并没有一直都紧贴着“我”不动,但仍然能感觉到是统筹在“我”之下的。或者说散文要表达的内涵本就非常丰富所以其实很多情况都不会显得飘,但文学大家们的笔触总会有一种朴实的踏实感。
是一种值得信任的感觉?让我们可以放心地让自己沉浸进故事中这样,没有顾虑地进入他们所构造的世界里。
是因为“大家的自信”和“大家的功底”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感觉吗?我们能怎么从这种踏实感里借到一些我们也用得到的力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