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我,“你是很辛苦,但是辛苦也不代表这件事你做得对”。他总是能清晰地分清楚。
而我就会常常无意识地把情感混在里面说事,因为我说不过,我自己语塞,于是就自动化反应地把苦劳搬出来了。
好在儿子很清晰,所以他会指出来,虽然被他怼了我很不舒服,但是事后想想他说得是对的。
---------------------------------------------------------------------------------------------
《少年说》里,一个女孩说“我觉得我妈妈生活得一定很苦,毕竟她的嘴那么毒。”
数学考试没有考好,妈妈会冷嘲热讽地说“哟,你真是一个人才!下次再考成这样子,你就不用去学校了。”
这个女孩学着妈妈的语气,惟妙惟肖地还原了当时的场景,惹得台下的同学哄堂大笑,但她自己却没忍住湿了眼眶。
原本考试失利已经足够沮丧,但妈妈的讽刺却在她的伤口上扎下了更深的一刀。
台下的妈妈却不以为然,甚至振振有词:“我的出发点是想你好,想你知耻而后勇,努力成为优秀的孩子。”
不经思考的讽刺,鄙夷不屑的贬低,浇灭热情的冷言冷语,看起来是随口而出的一句话,扎下的却是难以拔出的一根刺。日久天长,就成了父母跟孩子之间,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
也是在《少年说》中,另一个女孩说“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
当我们抱怨孩子不听话时,要先反思,我们是否有跟他们“好好说话”。
---------------------------------------------------------------------------------------------
美国惠顿大学心理学院院长特里沃森认为:“爱说反话的原因,是因为我们面对冲突时,不懂得如何下调负面情绪,反而让负面情绪控制我们。亲密关系是我们的安全区,每一次暴力沟通,发泄情绪,其实都是在安全区的边缘试探。”
彼此亲密,所以肆无忌惮。
却不知道,越亲密的人,说出的话杀伤力越大。皆因只有最亲密的人,才会最在意你的话,也最容易因你而受伤。
我从我自己的体验来讲,确实是如此。每次冒出那些言不由衷的话,就是我无意识抢来的挡箭牌,因为我说不过,我无话可说,我无言以对,所以就会把一些话不经大脑思考地丢出来。正是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对付当时的负面情绪,我只知道自己已经被那负面情绪淹没了。
当我在情绪的处理上提高了之后,我发现我能更加理智地对待了,无意识少了,这样的语言也少了,因为它没有太多用处了。
---------------------------------------------------------------------------------------------
不愿表达真实的自我,所以口是心非。
想挽留对方“别走”,开口却是“你走吧”;
心里想着说“我错了”,话到嘴边却成了“我没错”;
心情明明是“我很难受”,说出来却是“没事,我很好”;
明明想沟通“其实不是这样的”,喊出来的却是“你觉得怎样就怎样”。
越是长大,我们越羞于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反而习惯性地用正话反说,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以至于让沟通充满了困难和障碍。
我自己很清楚地记得,我在和他人沟通时,有时候就会反着表达出来,然后自己很难受,因为自己说的不是心里话。
现在,我也尝试着直接向孩子爸爸表达我的需求,然后我发现,即使他没有按照我的需求做,但只要他明白了我的真实想法就可以了。这样子更简单,更容易,也不容易出现沟通上的障碍了。
---------------------------------------------------------------------------------------------
父母为什么爱说反话?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习惯奉行“打击式教育”。羞于肯定,善于否定,认为打击式鞭策,批评是引导,警告是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