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文终究治不了国,一开始的选择便大错特错,野心不明,行政又入局太晚,手段也比不过雍正,注定失败。
而不孝,指在敏妃孝期百日内剃头事件,才是胤祉吃下大亏(夺爵),即便在史书上也无法辩解的重大错误。但很多人看见了胤祉不孝,查一查史料便知,康熙自己也曾在太皇太后的百日孝内让同样也是章佳氏怀上皇女。对了,大阿哥的第一个孩子,下一辈的第一个孩子也是在太皇太后百日孝内怀上,若非康熙,他帽子早被扣上。除了太皇太后的死亡与生子年岁月无法涂抹外,更多都在这件事中被隐去。然后这才是当时康熙恼羞成怒的真正原因!他自己被人借桑骂槐指着鼻子骂不孝,太皇太后可比当时刚刚被追封为妃的章佳氏大多了去,还是亲手养育他、把他抬到皇帝这个位置上的亲祖母。当然,当时的背景,还有关于太子党势力与大阿哥党势力多次激烈碰撞的前朝诸多因素。咱不谈以上背景,从胤祉犯的错误来看,前世荣妃的错至少得占其中一半的错,胤祉占剩下一半,导火索在荣妃身上。事实上荣妃与章佳氏本无纠葛,妃位与庶妃也打不起来。章佳氏是德妃在连生多女,又感觉自己年纪渐长,生不出阿哥,企图退而求其次抱养阿哥,推出,当时的荣妃早已退出争宠,但谁让德妃柿子挑软的欺,即便美人多有相似,也不是穿衣打扮风格模仿一二的理由。不过线,偏偏踩着线走,没由来的让人觉得恶心。这与章佳氏无关,更多在于荣妃与德妃间的恩怨拉扯。这里前世的荣妃自己也绝对有错,对于从七嫔除了家功劳以外的隐含排序第一,到四妃之末,她心有不甘,尤其是对德妃,这是两人恩怨的开端。而导火索,加上背景助燃,把柄送出去活该被利用的东风,最后让火蔓延燃爆,这也是他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如今,前世的恩怨如今尽消,
今年年初刚入宫的章佳氏去哪儿,
马佳芸兰都没意见,
是否能够获宠,也不关心。
其实根本不难推测,要完成章佳家的野心,宫里想要工具人争宠或生阿哥的也就那几个主子。但“胤祉”的错误必须纠正。为君者即便小气,也要站在舆论口正风口理直气壮,而不是伤敌一百、自损一万。你看在这件事上,隐形主角康熙自己与配角大阿哥不就在这件事上成功神隐了吗?深宫后院的戏码也绝对不是胤祉需要关注的战场,眼界开阔,不需要盯着一个小小的地方,不需要纠结于此。马佳芸兰把长瑞唤过来,对着他婴儿肥还未消的脸上一阵磋磨,和他聊起了后宫,听一听他的想法。长瑞:“哈?”好在这一世,马佳芸兰首先便纠正自己的多点错误,长瑞与记忆中那个压抑自己的胤祉大有不同。且“不用背负哥哥们死亡只活我一人”的负面情绪包袱,也不用被额娘时不时的打压影响,自然不存在很多乱七八糟的心结,或者说,灵魂已被治愈。完全不存在那些阴霾,只是对于共情力与厚黑学还得再训练。对于马佳芸兰编出争遗产故事里的傻小子完全看不上眼,甚至评了一句:“怎有如此愚笨之人?”“对,他就是个傻子,有些错误本来就不该犯下,尤其是涉及道德仁义,《礼记》你且再去抄十遍罢。”马佳芸兰又对长瑞肉嘟嘟的小脸欺负了一把,让他离去。长瑞:……额娘病乎?塔娜对他耸了下肩,苏日佳又递进来了许多消息,她还有很多事情忙,自己可是个能干大事的大人了,和这种还在上学的小屁孩儿完全不一样。……数月后,宜嫔生下十二阿哥,赐名胤禌,在胤禌年满一周岁时,被正式册封为妃,荣、惠、瑾、宜,四妃之位至此满员。坤翊宫的三阿哥一公主足够让人侧目,钟粹宫不再是独一份儿;想到宜妃也在钟粹宫住过一段期间,有人想钟粹宫的风水真的这么好吗?看一下苏佳氏两人,倒也未必。也许可以再等等,当年宜妃不也等了那么久吗?也有人说三个阿哥不是同一生母?得到回怼,他们都是郭络罗姐妹的儿子,有郭络罗一族的血脉,三个阿哥并无同卵双胞胎,都有继承权。坤翊宫的独领风骚一下子沦为整个后宫的中心,马佳芸兰都感觉平日里盯着钟粹宫的目光消减不少。对于另外两位怀孕的宫妃也是,一位延禧宫小纳喇氏,一位乾清宫万琉哈氏。又是乾清宫!众妃心中一梗,一查,万琉哈氏出自包衣,虽然比不上满人家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