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作坊开窑仪式朱高炽带着杨思君参加。
杨思君不解,“水泥作坊为什么要参加?”
“你需要画画,画家需要敏锐观察力,而且你的性子太过冷淡,多出来活动活动极好,技艺精进不是坐在书斋里就行。”
开窑仪式,也就是开始烧第一窑,物料提前准备好,粉碎的石头,辅料,黏土全都在外放着,只等一声令下送进窑炉即可。
窑炉前都是重要的技术工人,朱高炽对他们说:“这段时间你们辛苦,要是没有你们,衙门新楼就没办法建。作坊搬迁到此后,管理就要走上正轨。
作坊的管事、头目都以才取人,不会有乱七八糟的事儿,大家请放心。至于工钱,之前是每人每月五百文,从今天开始每人每月涨至八百文。今后效益好,还要涨钱。
所以,不要害怕我出不起钱,只要你有这个价值,给你开月薪万金又如何?”
窑炉前的工匠简直不敢相信,他们以前一个月也就是三四百文,这批人大多来自瓷器作坊,北地瓷器没什么特色,也没好产品,工钱自然涨不上去。
有工匠麻着胆子问:“世子爷,什么样的人才能拿到月薪万金?”
朱高炽笑道:“水泥大家生产一段时间,其实窑炉可以敞开建,煤炭可以敞开用,关键问题就在人力破碎上。无论物料还是水泥都需要,这部分最费人工,你们要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我可以开万金月薪。”
工匠们直摇头,这万金果然不是那么好拿。
“好了,开窑!”
朱高炽振奋大吼。
物料源源不断送进窑炉里,煤炭燃烧,火焰通红。
工业化进程就此开始,之前的煤炉也好、瓷器也好,都不过是小打小闹,如今才是真正迈出去第一步。
燕王府。
历经四十多天争吵,设计图纸确定,杨思君需要根据这些设计图纸作画,把市场效果图画出来。
这次朱高炽盯得非常紧,正式画前,朱高炽跟她深入交流,确定视角、图形最终效果等等。
杨思君用五日,画了三幅效果图。
朱高炽下班后径直来此,杨思君拿出效果图。
“好好好!”连说三个好字。
“那就这版吧。”
朱高炽摇头,“别急,事情还没完。”
杨思君疑惑:“还有吗?”
“有。我们还得做个模型。”
模型?杨思君不懂。
朱高炽三言两语说清,但她的疑问又来:“这模型……用纸做?”
“纸不大行,太简略,我们用水泥做、砖块做。”
“这怎么做?”
“按照等比例缩放,需要精准计算。这样,我们先算算到底该做多大。”
杨思君完全不懂。但她需要给朱高炽念数字。
朱高炽运笔如飞——自从玻璃笔制造出后,他就彻底抛弃毛笔——伏身计算,杨思君惊诧至极,实在是因为他算得太快。
杨思君也懂得数学,然而她的数学也仅限于加减乘除,遇到这么复杂的计算难题,她需花费大量时间计算,才能得到答案,还得辅助算盘。
朱高炽不用,他用两张纸,一张记答案,另一张写演算过程,没有任何迟疑,好像原本那些答案就在,朱高炽只是写下而已。
不到半个时辰,朱高炽全部计算完毕。
“这是演算结果。做模型就由你盯着。”
杨思君完全不知道说什么。
这么庞大的计算量,怎么就在半个时辰内完事。
不过人类天生对大的东西无免疫力,对等比例缩放的东西也没有免疫。她兴致勃勃接下这个任务,之后便安排人开始制作模型。
需要准备的东西很多,比如要烧小砖块,还得弄来水泥,需要木头制作窗子,小型瓦片,以及小人、假树等等。
王府人多,这些琐碎的事儿做得也快,四日后,一个西市模型做出来,杨思君亲自上色,猛然看过去,就好像西市被缩小。
等朱高炽回来看过,赞不绝口,“不错不错,其余事情还得要你帮忙。这幅效果图得裱好,到时要用。”
杨思君说:“这怎么用?”
“给那些商人看。”朱高炽边看模型边解释:“我们的商铺因为还没完全做好,所以必须要用精细的准备,来让人放下怀疑。”
杨思雨不悦:“不过是些商旅。”
“他们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