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八月,整过淮北一片紧张气氛,用一个形容词简直是风声鹤唳。由于李希烈围困襄城,襄城危急万分!德宗皇帝爷情急之下,急调西部的泾远兵去襄城救援,哪知道正好合了一个成语:“抱薪救火”,这泾远兵路过长安,由于朝廷派去慰问的官员贪污,得罪了泾远兵,大家想想,这时候正是国家用人之际,人家当兵的为朝廷卖命,你能得罪他们吗?好,既然你们朝廷不把我们当人,我们也没必要认你们这些父母官,大家一声吆喝就杀进了京城,很快就攻入金銮宝殿。德宗皇帝只得把抱着的燃薪立即甩掉,一口气跑到了西部数百里的奉天。这样以来,整个中原就乱成了一窝粥。
苻离是淮北重镇,中原局势牵动着这淮北重镇的每一根神经。现在,所有的大人们都在议论着中原的局势。李希烈、朱滔、李纳、田悦、朱泚成了大家议论的主要人物。
白大人现在越来越忙了。这白大人说起来也对朝廷颇怀忠心。早在两年前,山东割据者平卢节度使李正己出兵苻离、涡口,堵截唐江淮粮道。七月,平卢节度使李正己死了。节度使李正己死后,其子孙相继承袭淄青平卢观察使兼押蕃使之职,其子李纳擅领军务,据淄、青、齐、海、登等十五州之地,拥有十万精兵,发动叛乱,抗拒中央。其辖下徐州刺史李洧此时正在徐州,与白季庚一同谋划徐州自治问题。
李洧是李正己族兄,也是平卢节度使李纳的从伯父,一向与李纳父子通同一气。为了劝告李洧不与朝廷对抗,白季庚亲自到李洧府上进行劝说,使其不服李纳之命,并率领全州归顺朝廷。
李洧听从了白季庚的劝告,迅速联络海州刺史王涉、沂州刺史马万通,准备一同起事,并派遣摄巡官崔程带着表章到朝廷去,让他口头上奏皇上,并且禀告宰相,大意是:“徐州无力独自抵抗李纳,李洧乞求担任徐、海、沂三州观察使,况且海、沂二州,现在都已被李纳占有。李洧与刺史王涉、马万通素有约定,如果能够得到朝廷的诏书,必定能够成功。”
崔程来自外地,以为宰相都一样,于是先向张镒禀告,张镒又转告了卢杞。卢杞恼火崔程不先向自己禀告,便不答应他的请求。
虽然卢杞从中作梗,朝廷暂未答应李洧的请求,但李洧和白季庚主意已定,不生二心。
前年十月,徐州刺使李洧率部和海州刺史王涉、沂州刺史马万通相约背叛李纳归唐。
李纳得知伯父李洧听从了白季庚的劝告归顺了朝廷,十分恼火,便派两万精兵,由大将王温会同魏博将崇庆率领,首先围攻徐州。
白季庚与李洧紧急商议应战之策。李洧即遣牙将王智兴向朝廷告急。王智兴日夜兼程,五日到达京都。唐德宗即令朔方大将唐朝臣与宣武节度使刘洽、神兵马使曲环、滑州刺使李澄,各率兵马共救徐州。
眼看兵临城下,白季庚献策道:“可招徐州地方团练,由吴蛤蟆指挥,在城外阻截来敌。我等再征集吏民千余人守城,只要坚持一段时间,朝廷援兵一到,徐州可万无一失。”
吴蛤蟆奉命迅速召集彭城团练及徐州外围弟兄,联络丰、沛武林豪杰,在各大要塞路口布置防范。
此刻,朔方军五千余人,一半步兵,一半骑兵,由于唐朝臣奉诏出兵,不敢怠慢,部队军装也来不及置办,所有旗服都十分破旧不堪,象要饭的叫花子。而宣武军队伍服装十分统一,气派鲜明,俨然正规化军队的样子。于是宣武军常常笑话朔方军:“你们这些乞丐也能破敌么?”
朔方军卒将话告诉了唐朝臣,唐朝臣并不生气,而是把话有重复了一遍:“我们这些乞丐也能破敌么?”
用这话激怒将士。将士们个个义愤填膺:“不要瞧不起人!看谁先破敌!”
唐朝臣一挥手:“对!我等出兵讨逆,应该凭借智慧和勇敢,并不在乎服装。只要能先攻破敌营,何愁资械不足,何愁没有衣服穿!大家要努力向前,勇打猛拼,共建功勋,不要让汴宋人笑话咱们!”
朔方军将士个个摩拳擦掌,士气振奋,都想着战场立功。朔方军到达徐州,这时候正碰上李纳派去的王温、崇庆在组织攻打徐州城。于是双方交战。
李纳见半个多月没能攻下徐州城,又派将军石隐金率兵八万,前来支援王温,在彭城南面的七里沟与刘洽等激战半天。傍晚,刘洽引军稍作退却。朔方军骑兵头领杨朝晟向唐朝臣建议:“公以步兵负山布阵,以待敌人,我以骑兵伏于山曲,贼见我军人少势孤,必然与我军相拼。那时候,我率骑兵将其拦腰截杀,敌军必败无疑!”唐朝臣说:“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