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成长……”
听着老师的话,晨旭是直翻白眼。
这什么跟什么呀,我压根就没说自己原生家庭不好的事。
然而,李雨晴听完却是异常激动,连忙开口说道:“老师,我认为你说的不对。你刚刚说的都是理论的,换个词可以说是心灵鸡汤。原生家庭不好的人,他本来就比别人要难发展起来,即使再努力也难以跨越阶级,生活中大部分的穷人翻身的案例实在是太少了。有句话叫努力可以成功,我非常不认同这句话,如果努力可以成功的话,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失败了。”
陈熙知道,李雨晴以前总是说自己原生家庭不好,父母没本事且家庭不和睦。
无论是事业上遇到困难,还是感情中出现问题,李雨晴都会被原生家庭不好给时常挂在嘴边。
简单的来说就是找借口!
试图用原生家庭不好、受过伤来博得别人同情,并掩饰自己的过错。
然而,李雨晴每次跟他吵架时的这些小花招,都被陈熙无视掉,这搞的她最后都是一副恼羞成怒的样子。
老师看了看这个没有礼貌,突然打断他说话的女生说道:“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你所表达的,部分源于一种被称为‘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指个体在经历了连续的失败或挫折后,产生的一种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的信念。
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习得性无助’并非不可逆转。实际上,它可以通过认知重构(Cognitive Restructuring)和积极心理干预得到改变。认知重构是指通过识别并挑战消极思维模式,建立更加积极、适应性的认知框架。这种技术能够帮助个体看到,尽管原生家庭或社会背景可能带来了一定的限制,但个人的努力和策略选择仍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此外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指出,人们倾向于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或外部因素(如运气、环境)。你倾向于将成功的缺乏归因于外部因素,如原生家庭和社会阶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你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即相信自己有能力达成目标的信念。
然而,自我效能感是可以通过实践中的成功体验、替代性经验(观察他人的成功)、社会说服(来自他人的正面反馈)以及情绪状态的提升来增强的。这意味着,即使目前你面临着挑战,通过积极寻求学习机会、建立支持性的社交网络、以及调整自己的心态,你仍然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更有信心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心理学中的‘成长心态’(Growth Mindset)与你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成长心态认为,个人的能力和智力是可以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学习来发展的。这种心态鼓励个体面对挑战,从失败中学习,不断追求进步。它强调了努力的价值,并认为成功是努力、策略和坚持的结果,而非仅仅由起点决定。
因此,我希望你能重新审视自己的信念,尝试通过认知重构、积极心理干预以及培养成长心态,来增强自己的内在动力和对未来的信心。
记住,虽然现实可能充满挑战,但你的努力和选择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能够引领你走向更加积极和充实的未来……”
老师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李雨晴却是听的迷迷糊糊的。
不单单是她,很多亚洲学生也听的很迷糊。
各个大学的心理学课,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鬼佬,对于亚洲人而言,语言就是一个大问题,就别说里面还涉及到更深层次理解的事了。
心理学起源于哲学,所以也涉及一些哲学性的问题,如个体的自我意识、意义和目的的追求,伦理和道德的考量等。
说实话,一般人听这课还是会有些不太明白的。
对于老师的这个观点,陈熙还是比较认同的。
他也觉得人是可以被彻底改变的,一个人不应该抱怨自己从小在哪长大,父母是怎么样的,那个是你的小时候,长大后的你是可以彻底改变自己的。
虽然陈熙出身不错,但是前世的时候也经历过低谷期。
内心有了点小自卑,但是他却没有抱怨过什么,要抱怨也是抱怨自己的选择问题。
他觉得喜欢抱怨这抱怨那,不找自己身上原因的人,那起不来完全就是活该。
一个人的认知有问题,那怎么会能够成功?
“嗯,我感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