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宝带着两个弟弟留在家中没有去南山,却日日听阿娘回来讲诉自家的建房进度。
因为是三兄弟一起建,还建在一排,房屋的规模看起来格外壮观。
一个多月后,南山的房屋终于完工,又过了几日,院墙砌好,门窗也安装完毕。
但还不能住人,因为新房必须等潮气散尽才可以入住。
恰好此时最后一批金耳也成熟了,姜三郎与妻子又赶紧采收并开炉烘干。
这么一忙,就将俩儿子的周岁生辰给忘了。
“随便下碗长寿面吧,臭小子过啥生辰。”
姜三郎不以为意,说:“他们爹也从来不过生辰呢。”
春娘嗔怪瞪他一眼,却也没再说什么,真的去煮了几碗面条,面上卧两个荷包蛋,一家人吃了个肚儿圆。
十一月初三乌云沉沉,一大早就飘起鹅毛大雪。
雪花纷纷扬扬从天空飘下,很快将大地铺上一层莹白。
姜三郎与两个哥哥、父亲姜老汉及两个侄儿在新瓦房里升起火堆,围坐一圈烤火说话。
“昨儿村正通知村里人,朝廷要征粮,每亩上等田补征两升,下等田补征一升。咱家的粮食幸好没卖,不然…唉。这次竟然不要银钱只要粮食,看样子,今冬的粮价真的要涨了。”
姜老汉叹气:“这一来一去的折腾,也不知多少人会冻死饿死。”
姜三郎点头,心道若不是他闺女找到金耳让自家种上,估计姜家日子也不会好过,不一定饿死,但绝对会吃不饱。
现在再看自家几兄弟,不仅同时盖了大瓦房,家里人还都穿上厚实棉衣,脚上也是厚底棉鞋。
仓屋堆着数百斤麦子与数百斤稻谷,黄豆红豆等杂粮也充足,更别提手里还有不少余钱了。
活这么多年,姜三郎从来没像今冬这般轻松惬意过。
“征粮过后,说不定又要征兵呢。”姜老汉目光扫过仨儿子,“一旦征兵,咱家必定被征一人。”
“没事儿,咱手里有钱,大不了花钱买更卒。”姜三郎毫不在意。
姜大郎姜二郎也点头,“这事不用担心。”
最后那批金耳,姜大郎与姜二郎又各自赚了二十两银,除去建房的花销,手头还剩余一二两。
可惜冬天金耳不长,不然他们能将新建的竹棚里摆满桑木。
不过,冬日也有冬日的好处,至少他们清闲下来,可以好好歇一歇,轻松一下。
一年忙到头的,总要喘口气做点喜欢的事情,比如去打猎。
捕鱼是不准备去捕了,因为三郎说没有鱼饵,捕不了鱼。
但他们兄弟三个可以去雪地猎兔子野鸡,说不定还能猎到狍子野猪。
“等雪停,咱们哥几个就去猎野鸡兔子。”
姜三郎拨拨火堆,让其烧得更旺,“带上点麦粒小黄米,还能抓几只咕咕鸟。”那玩意可香了。
姜大郎一听就笑了:“对,咱们这门口就能抓咕咕鸟,撒上点黄米,用筐子罩。”
南山上目前就他们三家在此建房,周围的下等田又被他们买了下来,所以空旷的很,只要在大院外撒上米谷,不愁抓不到鸟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