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俩口一人剥了一个荔枝塞进嘴里,不住惊叹:“真甜!”
姜刘氏连忙又剥了一个给孙女,笑眯眯看她吃完。
陪爷爷奶奶说了一会儿话,樱宝便告辞回家。
此时姜三郎与妻子正坐在堂屋,见闺女回来,忙招招手:“宝儿,过来。”
樱宝走过去,仔细打量一眼老爹,就见他胡子拉碴,面容憔悴,比两个月前苍老很多。
姜三郎让闺女坐在旁边的椅子上,说:“你之前种的菌菇已经采收烘干,一共二十八斤金耳、二十七斤雪耳,我记了个账,就让二泉运去县城铺子里了。”
他拿出一个账本递给闺女:“这个你收好,亲兄弟明算账,你堂哥那里也有一份。对了,特产铺子的生意不错,二妮也被叫去帮忙了。”
樱宝接过账本翻了翻,就见上头不仅记录金耳雪耳的数量,还有果脯、葡萄、苹果、梨子的斤两。
就连拉去多少个葫芦,都记录在账本里。
这账本里不仅有数量,还写了价格,由二堂哥签了字,算作进货价。
看样子,铺子在大堂哥与二堂哥手里,真正走上了正轨。
姜三郎又道:“你二堂哥还将家里织的棉布带过去一些,在铺子里也是供不应求。以后咱家棉花都可以放在铺子里售卖了。”
当然,家里的纺织作坊也必须开起来,因为织出的棉布比单纯卖棉花更挣钱。
樱宝合上账本,问:“咱家的棉花应该能收了吧?”
姜三郎点头:“明后日就收,我已经雇好了人,他们明后日过来。
哦对了,你那商铺后院我已经让人拾掇好,还请了三十多个瓦匠盖房,估计年前就能完工。”
姜三郎拿出一份图纸展开:“我让他们盖了五间正屋,一间灶房,还有一个马厩,等那边房子建好,咱们再拾掇这边的荒山。”
上半年,姜三郎在南坡东面买了一大片荒地,一直没来得及收拾。
等秋忙结束,他要雇些人手开荒,等明年开春,将那一片荒山都种上胡椒,再种上各种果树苗木,之后还得挖两个水塘。
因南坡的居民越来越多,用水就成了老大难。
以前他们住川河边不觉得,洗衣洗菜直接去河边就行,很是便利。
但现在住南坡上,不仅吃水成问题,就连洗洗涮涮也很不方便,更别提各家各户,每日都要挑水浇灌庄稼与菜园子了。
所以必须组织人手多挖几个水塘。
樱宝伸头看过图纸,很是满意,忽然想起洞府里的果树苗。
“爹,等明年开春,我要在山上种荔枝树,还要种蜜柑与龙眼。”
姜三郎笑了:“好,到时候咱们村里人也有荔枝蜜柑吃了。”
可闺女说的龙眼是啥玩意?
但管它呢,总归都是好东西。
如今村里的村民个个眼睛睁得像铜铃,一个劲盯着姜家,只要发现姜三郎种什么,他们也一定跟着种。
就比如姜家的葡萄,现在村里每家每户都剪了枝条回去扦插,有的还用苹果核自己育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