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吃过早饭,董田,杜诗羽和在家的姑娘们带着几大车药材来到城门口的灾民安置点。
"诗羽,你带着几人在这放粥,我和剩下的人带着药材去大夫那。现在生病的人太多了,我们那几个大夫都忙不过来了。一会儿老杨还要过来接人去楼山,今天是有的忙了。"
"夫君,你们去吧。这里有我你放心。"
没多长时间,杨华领着作坊几个人也到了。
"老杨,来得够早的呀。这样就按我们事先商量好的办,没有问题吧?"
"放心,董小子。"
说完杨华带人走了。"咣,咣!"安置点响起了响亮的铜锣声。
"各位父老听好了,我是楼山村的村长。现在有个事听好了,我们楼山村招工,年纪十八到三十岁。有手艺会把式的,识文断字的,无论男女都行。凡是最后我们当家能瞧得上的,白吃白住每月还有工钱。另外病重的老人和失去亲人的孩子你们也听好了,我们可以免费给有病的老人诊治。没有依靠的孩子我们可以收留你们。想去的,看见那边的大槐树了吗?到那去报名。就今天一天的时间,过时不候。"
"咣咣"的锣声在安置点四处响着,也敲得年轻人人心躁动。
"这人说得真的假的?有这么好的事,白吃白住不说,还有工钱。"
"你呀还真拿自己当根葱。就我们这些人有什么好骗的?现在都要饭了,你还想东想西的。我呢,现在就光棍一个人有这好地方干嘛不去。走,报名去。"
"这个什么村的村长刚才我看见和昨天在县令身边的那个年轻人认识。那个年轻人和县令大人称兄道弟的,这来头能小?还能诓我们这些臭逃荒的?兄弟,刚才你没听说吗?就一天的报名时间,我也别在这儿跟你瞎扯了,我也得看看去。"
"你也去报名?人家只招三十岁以下的,你这看上去怎么也得四十了吧?"
……
没一会,树底下报名的人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经过一天的登记,筛查,最终有一千一百二十人符合要求。
杨华找到董田汇报了招工的情况:"董小子,现在在我这登过记的有一千一百二十人,加上他们家属有两千人多点。其实也没有几个家庭是完整的,这一路上吃不饱穿不暖的,饿死的,病死的,走散的不计其数。有天灾也有人祸啊,这些人也是怪可怜的。"
董田心里也不好受。"那些病重的,还有孤儿有多少人。"
"那些有病的还能坚持走到我们青田的命还真大,就剩下一百多人还有四十多个孤儿。"
"病重的安排大夫细心诊治。那些孤儿吗……我们学堂应该能住下,这样这些孩子该上学堂读书的读书,年纪大的不想读书的就安排到作坊去当学徒。"
"行,就按你说的办。上楼山的上楼山,回村的回村。那一会儿我就带他们走了。"
杨华带着两千多人走了。这些人一走,县城这边的压力一下子就减轻了不少。
以后的几天城里的乡绅富户,有头有脸的或真情或假义每天都有到灾民安置点献爱心的,送些米面粮油博个好名声。倒是威远镖局的老镖头李武带着独女李莫愁和大小镖师们每天尽心尽力。他们和灾民一起上山伐木准备搭建保暖好些的房屋。李莫愁则每天和杜诗羽她们一起熬粥,放粥。
经过十来日的休整,灾民们的精神状况已经恢复了很多。
"咣咣"的锣声又一次在安置点响起。"各位父老乡亲,前些时日有些人被招工走了。今天我们是县衙县老爷来招义工,你们大家都是勤劳本分的庄稼人,你们大家也不想天天过这种衣不敝体,天天靠人施舍才能活命的日子。我们青田县要重新建城墙,需要人手。给我县做义工的一日三餐,每天是干饭而且顿顿有肉。来年开春有要返乡种田的,我们给路费,发种子。不愿返乡的可以留在我们青田县,只要表现的好,可以在我们青田落户!"
"我报名当义工!"
"我也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