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回为补文,续上一回及下一回,为第一次补写内容,增补大齐朝统治期间的事情,请各位客官详听。
上回书说到齐泰皇一统海宇,天下清澄,并且确立尊号,推行新制,一派气象俨然新朝,齐泰皇自己是自鸣得意的,并且新朝新气象了,很多东西都是新的,当然这些新东西很有可能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的伏笔。
我们要说的正是这些伏笔的事情,首先是册立四夷六国,说是叫做“三川海岛四夷六国”,也就说法叫做“三川十八国”或者“三山六国”的,还有一些其他说法不一而足,我就不多赘述了,别的朝代这样做,第一个朝代齐朝可是开创者,因此是其他人全须全眼儿的效仿他。齐泰皇派遣了三十六名使者,分别前往东南西北各外番去了。
这有人就说了,三十六名使者?怎么他这个人数就这么多呢?没错,因为他这个人数确实是非常多的,就是外海内海,海内海外,山南山北,北山南山,不一而足一共有三十六番邦,当然这是齐朝时期的三十六家番邦,往后是不是还有增删减补,这个就不好说了。
那么三十六家番邦,东西南北是对称统一的吗?并不是,并不是说东边九家,西边也九家,有些少有些多,没有什么规律原则的,东边因为都是海岛居多,所以番邦数量少,西边因为是广袤的陆地,所以番邦数量多,每个地方有不同的特点和情况环境,那么这些番邦都是唤作什么呢?
计开:
东首番邦:共计七国
东瀛,邪马台,虾夷,三韩(马韩,弁韩,辰韩三者一国),高句丽,室韦,东辽。
北首番邦:共计十国
匈奴,鲜卑,东胡,乌桓,北辽,沙漠,云中,契丹,霫,奚。
西首番邦:共计十国
吐鲁番,西辽,吐谷浑,大夏,大秦,东羌,西羌,吐蕃,天竺,贵霜。
南首番邦:共计九国
东爨,西爨,山蛮,水蛮,洞蛮,赤流火稳,域南,金寨,百越。
这些番邦里面,绝大多数的力量尚且不足以跟中原王朝抗衡,极少数一部分因为位置原因也没有办法跟中原王朝发生“抗衡”,比如说大秦,大夏,天竺这三家,因为隔的太远,所以都没有必要发生冲突,很多时候使者派过去了,回来功夫都过了年了,但是齐泰皇还是每一个他所知道的番邦,也就是这海内外三十六番,都派遣了极其庞大的使者团队,这里面包括正使一位,副使七位,随从人员三十八位,翻译官员十四位,将军一位,副将军三位,校尉十五位,士卒八千四百位,驯马官一百三十六位,战马一万三千匹,规模庞大人数浩荡,也就是说差不多一番他就派遣了一万人左右的使者团队,三十六番邦加起来差不多三十来万了,这个规模也足以证明大齐朝是一个强大旺盛,别人绝对不敢正视的帝国。
你说他是去“睦邻友好”还是去“炫耀武力”呢?这都不好说,应该说“视情况而定”,你要是好生伺候我就“睦邻友好”,你伺候不好就只好“炫耀武力”了,再有什么不中用的门门道儿道儿,那对不起,就不只是“炫耀武力”了,我就给你“立马吴山第一峰”了。所以绝大多数番邦都是恭恭敬敬的招待着来自朝廷的强大团队,绝对不敢有丝毫怠慢,当然了,也许他们的招待品可能不太符合大齐朝的官僚的习惯,但总归这个态度是没得说吧!
但前文表过,“绝大多数”是恭恭敬敬的,也有一些并不是这样的情况,比如说当时西国第一强的“大秦”,你大齐朝往东打到了海边儿对吧!可我大秦朝往西那也是海边儿啊!谁不如谁呢?早早听说这个大齐朝是“武耀威扬”,一万大军来兴风作浪来了?大秦朝的国王,他们的最高统治者一想,列队迎接!骑兵炮兵战车兵,重甲弓弩希腊火,啥玩意儿都给摆上来了,三万人马列队迎接,这样算起来反而是大齐朝的使者团队“恭恭敬敬”起来,但本来也不是为了打仗的,主要目的就是签署和平条约和经商条约,所以问题不大,双方没发生冲突,就这样签署了条约,五天以后使者团队也就回去了。
当然了,当时的大齐朝还不是很清楚徐福出海的那个海外之地和邪马台国以及东瀛国都在差不多一块地方上,其实是挨着。
绝大多数番邦并没有大齐朝的力量,甚至连大秦朝的力量都赶不上,所以他们都顺服了,但有一些番邦多少年以后确实实力上来了,就敢于跟朝廷掰掰手腕子,也有一些甚至公然反叛朝廷的,一般遇上这种情况的,朝廷有心思就管管,没心思可能都不要去过问了。
外部看起来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