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弘善师父后,众人继续前往下游,不觉间来到庐山五老峰下。
五老峰景象令人惊叹不已
此处灵气浓郁,可吸收周遭天地元气,若能于此修炼,更易进入仙家圣境。
“我等得以来此,实为三生有幸。” 沈莺莺感慨道。
秦羽指向远山:“观山中有数间茅屋,屋前有荷塘莲藕,想必是山中隐士所居。”
众人朝向一间茅屋行去,眼见屋外悬挂匾额,其上题名竟与此时心境相契合。
“清净居!”秦羽轻声念道。
屋内陈设简陋,无桌椅床榻,灶台上摆放着一对破碗和筷子,屋内却无人迹。
正当细察茅屋之际,一本古籍引起众人兴趣。
书页泛黄,字篆飞舞。
“山水之间,得道修仙,吾心向道,清净如庐。”
果真为修道者居所。道家讲究凝神静气,澄澈心境,待修为精深,便可脱胎换骨,超脱俗世。
正交谈间,传来清澈琴音,宛如仙乐鸣响,飘荡竹林间,令人心神宁静。
循声觅迹,见半山腰上有位白衣仙姑,正闭目拨弄琴弦。
她青丝如瀑,垂至胸前,发髻上斜插着玉簪,一袭纱裙随风飘舞。
身段婀娜有致,气质宛若仙子。
秦羽不禁陶醉道:“此曲仿若令人脱离尘世,飘然仙境。”
仙姑琴音暂歇:“此曲名为《天音筝》,灵感源于庐山山水,传达天地和谐之韵。”
渡济敏锐觉察,仙姑眉宇间不时泛出异样光芒,光芒虽微弱却引人起疑。
寻妖铃骤然响起,却见白光犹如道道剑气飞出,形如利刃,斩向山壁。
众人皆感震撼,难以置信琴音中竟能飞出剑来。
秦羽惊愕之际,心神悸动。忽然抬头望去,四周景色已变换模样。
仙姑微笑:“此为幻象,你无须紧张。此前见你听琴反应,证明心未被尘世所染。
“可知我等修道之人,最讲究心性纯净,与世无争。”
秦羽紧皱眉头,见仙姑背后是一座古旧建筑,细观之下,正是名声赫赫的白鹿书院。
秦羽身为读书人,自是知晓白鹿书院传闻:
传闻于唐朝年间,有洛阳人李渤隐居庐山,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
至南宋年间,大学问家朱熹于此讲学,后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
“敢问仙姑大名?”
“我属何人无关紧要,今日需借你《录妖书》一览。”
言毕仙姑手尖轻指,那书籍便从秦羽胸中飘出,继而随仙姑化作清风,消失于无形。
秦羽见仙姑遁形,心中着急,环顾四周,山风轻拂,草木沙沙作响。
“书,我的书!”他骤然从幻境中觉醒,发现自己卧于巨石之上,四周仍旧雾气弥漫。
此时众人上前安慰,因未知秦羽经历,又见其未受伤害,疑是其心神过于虚弱所致。
秦羽口中低语,一摸胸口,录妖书果真不见,不由得大惊失色。
“三师兄切莫着急,静下心来细说原委。”沈莺莺道。
秦羽将方才幻象告知众人,众人商议,先往白鹿书院探听虚实,或许能寻得一些蛛丝马迹。
白鹿书院,坐落在庐山南麓,古树参天环绕。
书院之内,青砖灰瓦,雕花窗棂,显露出浓厚古韵。
待四人抵达书院,但见院内空无一人,冷清得令人心悸。
正当众人踌躇之际,偶遇一樵夫从书院门口经过,便上前询问书院有何变故?
“近来庐山之上出了妖精,专掏修行之人心肝,故而人人下山避难。”
“我劝诸位早日下山,切莫在山上过夜,否则难保有性命之忧。”
樵夫如此一说,众人想及方才“清净居”中未见主人,应是有此缘故。
原来在庐山南麓,有一片密集茅屋,此地是为修行者云集之处。而今四周野草丛生,景象萧条。
修行者居所简陋,仅有数只碗筷与几卷经书。眼下十室九空,宛如经历劫难。
四人各有忧虑,当即决定下山再探消息。他们沿着山路,来到山下“百老镇”。
镇上人烟稀少,青壮年多已外出行商,留下老人看守老宅,故而得名“百老镇”。
此地靠近庐山,宁静平和,但观今日镇上气氛,人人皆显紧张神色。
四人方踏入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