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三百六十七章 君子,君王是儿子(四)

第三百六十七章 君子,君王是儿子(四)

看那个官职,部署兼本路马步军部署经略安抚沿边招讨使。马步军部署是掌管所有军队,经略使是掌管民政财政,安抚招讨使是主管军队调动。

试问泾原路的民政财政与军政权利,还有什么不能管的?

而这个奇怪的职位正是郑朗首倡提出,又亲自去了渭州,统领三军,如今又不顾国家安危,用经商的钱收买军心,他要做什么?

别要问相不相信。

只要往唐朝藩镇割据上引,连吕夷简都会惹一身骚。

奏折到了京龘城。

此时郑朗奏折同样也到了京龘城。

这篇奏折写得很长,讲市易与屯田的利弊,皆是权宜之计,不能在全国推广,包括屯田,以后除了弓箭手田外,其余必须交给百姓耕种。国家不能贪这个钱,陕西产了粮食,就等于省下大笔的经费。

又说了三白渠与契股。

朝中虽有人仍提出异议,但大多数人同意,无他,实在缺钱。

造成缺钱主要是西北,西北用钱的地方,一个是兵器盔甲的消耗,士兵的补贴与军饷,建寨堡的费用,伤亡将士乃家属的抚恤,另外就是粮食后勤的费用。最后的费用占的比倒还不少。

只要陆续出现一些屯田与三白渠,陕西粮食会最大限度做到自给自足,仅此一项,一年就可以省去几百万贯。

打到现在,也不会有人认为三两年内让西夏亡国,有可能继续打下去,十年二十年,或者最后和解,和解西北还是要驻扎大量军队进行防御。

就是没有战争,这些耕地出现,对陕西民政也有帮助。

于是开始商议契股出售事宜。

郑朗做了前倒,执行起来不难,一份敕书下达,让全国的商人参与,写一个小纸张,我给多少钱,将钱集中起来,按照出钱的比倒分配下去,再给契股,收钱。再大的豪强,也不敢与朝廷开玩笑。

钱帛便从豪强大户手中敛来。

当然,以后也要按契股分摊所得,否则这么多大户吵将起来,谁也吃不消。

就接到杨偕奏折。

别说,还是有市场的,没有人说郑朗学安禄山,但有人提出质疑。朝廷已经给了那么多军费下去,为什么还要用市易的钱进行奖励?

小数额罢,十天两万贯钱,一年多少万贯?

有这样练军的吗?

全国都象郑朗这么学习,养一百多万军队,得花多少钱?

别的不说,其他三路军队将士心中就会失衡。

于是吕夷简让小吏誊抄了副本,发向泾原路,责问郑朗为什么要这么做。

吕夷简不是恶意,责问是假的,而是提醒。

他与富弼、欧阳修、尹洙等人势不两立,包括范仲淹在内,虽然为了国家隐忍,但对范仲淹心中也不会很快活。

对郑朗不恶,察言观色,以他的聪明过人,或者老奸巨滑,能看出郑朗虽不是他这一路子的人,但也不会是范仲淹这一路子的人。又因为儿子的关系,暗中相助一把。

奏折副本转到渭州。

这时郑朗已经准备开战,接到这个副本后,勃然大怒。

杨偕的所做所为,他看得很清楚明了,但官场就是这个样子。或者说庞籍与范仲淹、韩琦做得不好,可换谁来,比他们做得更好?

而且府麟路表现十分神奇,不会影响大局,于是没有说,只记录各个将士的战绩,以便战后能替他们讨还一个公道。

既然想招惹我,那么就看一看谁厉害!

坐在椅子上想了半天。

不管怎么说,杨偕让他恶心了。

再次解释,反正战役来临,说了斥候的事。康德舆回去,估计朝堂也听闻了。

斥候将消息带回,自己无法判断其真假,只好派人通知府麟路做安排。但府麟路事关到朝廷西北最重要的一扇大门,怕这些大臣看不懂,更怕赵祯看不懂。

举了一个例子,唐朝军队有多强大,都懂的。为什么屡次三番让突厥人入侵太原、岚州?

我朝军事弱到这份上,建国以来,有几次让羌人,与契丹人兵临太原城下?

为什么?因为想从北方与西北入侵太原,一扇门是代州雁门关,一扇门是府麟二州。建国以来,府麟二州发生多次激战,正是因为此故。一直未失,太原在后方保证了太平,京龘城同样也安全了。

这样解释,就是苗贵妃大约也能想明白!

所以折家数次要求内迁,朝廷不允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府麟路必须要救,可自己在泾原,鞭长莫及,想救,只能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

然而朝廷此次虽派来许多士兵,新兵经验少,有许多老兵弱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