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是一名勇将,然让契丹宠臣萧革打压,不得重用。至于契丹皇太弟之军事能力,还不及其兄,前锋军又危矣。耶律敌鲁古倒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勇将,然率其偏锋,其部又是从阻卜征召过来的军队,虽有能力,但在这次即将来到的战役中,起的影响并不大。故臣以为契丹败多胜少。”
赵祯微微松了一口气。
辽夏战争对宋朝肯定有利,两国多是征兵制,作战成本低,不及宋朝五分之一,但这样大规模的两国战争,人员伤亡抚恤,物资消耗还是有的,例如宋朝与西夏数年战争,西夏民不聊生就是最好的佐证。
最好的结果便是两国僵持不下,打上三年五年的,那么契丹不会危害宋朝,西夏也不会危害宋朝。再次之,西夏胜,三国中西夏最小,国力最弱,无论胜负,都吃不消,对宋朝影响不大。最坏的结果便是契丹胜,若是契丹大胜。有可能就将西夏吞并下来。
听到契丹败的机率比西夏高。赵祯怎能不高兴?
不过宋朝自己也有一大堆事务。
时光渐渐向八月滑行,因为灾民安置妥善,除了老病有灾民死亡外,没有疫情,没有不满,相反,因为这次朝廷救灾快得让人无法想像,几个主持赈灾的官员又十分清廉,此次居然第一次出动大规模的军队参加救灾。这是在史上还从未有过的事,灾民对朝廷感恩戴德,就包括一些王则发展起来的弥勒教徒,心中都产生了后悔情绪。
虽灾害不断,让赵祯伤透了心,心中也略略松了一口气。
继续观注着辽夏战局的发展。
还有一件事,让他略感到有些头痛,问道:“郑卿。那个皇后怎么办?”
“陛下。我朝只能承认没藏氏一个太后、皇后,不能承认没移氏是皇后,国无二主,天无二ri,皇后乃是国家主母,怎能有二人呢?她来到我朝,就是平民百姓,而不是皇后。我朝需要的是她与其父的号召力。不是皇后这个称号。”
赵祯懂的,再次莞尔一笑。
于是不诏没移氏,而是直接诏其父等他将族人安置妥当后,来京师为官。
没移一家人还没有从渭州动身,西夏使者到来,杨守素、吕尼如定聿舍、李守贵,后者乃是没藏氏的姘头。没藏氏让他来出使,是给其立功机会,好加官进爵。
三使来的速度很快,前来责问宋朝为什么收留西夏皇后,难道想撕毁盟约?
责问是se厉内荏,还有其他的事,准备重新商议,两国不得收留对方百姓。不能让宋朝这样做下去,否则有可能与契丹交战后导致的贫困,会使一半百姓有逃向宋朝的心思。
郑朗看到国书后大笑,想的全是好事,在他心中这个猥琐的西夏与后来的倭国差不多,钓鱼岛继续打脸,又想与中国发展经济,敢情以为中国人全部是傻子。
但若郑朗不在朝堂,说不定还真让西夏人得逞了。
主动请命,与西夏使者谈判。
三使很快来到京城,郑朗与之谈判,没有说虚的,开门见山问道:“我朝收留没移族人,你们西夏人是不是很不开心?”
说完,还用眼睛扫了一眼李文贵,三十多岁,一个大白脸,长得很俊俏,使他想到史上另一个人,武三思。
面对郑朗强势,三个使者有些害怕,倒是杨守素出使宋朝多次,从容答道:“我国先主与贵国和好,贵国不当收留我国百姓,况且其中有我国的皇后。为了两国和好如初,还望贵国将没移一族以及皇后交还给我国,签订协议,自此以后,两国皆不得收留对方叛民。”
“嗯,我国与你们西夏之战,孰胜孰败?”
杨守素不能回答。
“作为战胜方,我朝每年赐你们西夏岁赐达到二十万之数,加上青盐之榷,实际价值有可能达到五十万贯之巨,诚意足不足?”
“郑相公,然我国自和议后,再也没有侵犯贵国。”
“无妨,侵犯就是,我朝有一些大臣苟和,但我不喜,只要你们西夏敢与契丹、我朝两面开战,我不介意抛弃相位,再去陕西。”
**裸的恐吓!
杨守素又不能作声。
“虽你们西夏没有入侵我朝,我朝表达诚意,州官于屈野河西禁民不得耕,以为闲田。有少许百姓耕之,你们西夏各族辄夺百姓牛,甚至越过屈野河,抢劫百姓财产,同时曰,汝州官不敢耕,汝何为至此?不知道你们西夏有什么资格嚣张如此?”
这是前几任府麟路官员无能软弱导致的,其实这些疆域全是宋朝领地,还是那种毫无争议的领地,结果在这些官员软弱态度下,西夏不但掳掠,还公开侵耕,不但原丰州地界一大半被侵耕,都侵耕到府州与麟州地界,差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