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结果导致相关研发的工匠增加到一千多人。
然后百姓再次膨胀,夏天到来,以郑家庄到书院这一段为中心,达到两千多户,一万五千多百姓。郑州的官员一个个有些傻眼,因为此时郑家庄的人口密度都超过了下属几个县城,再发展下去,都能超过州城,现在郑家庄算什么?镇,市?或仅是一个村庄?弄不清楚。
但没有一个人感到神奇,因为那个人已经展示了无数神奇。这并不算什么。
神一样的男人,其实有私心的。
例如各种研发在巨资注入下,在他指导下,进展很快,有的能投入实用了,可就没有将它交给朝廷。
在韩琦事件上,郑朗也是有私心与片面观的。
认真说起来,财政败坏原因有很多种。第一个赵曙的一些做法,使韩琦与欧阳修分去大量jing力,无法更好的处理政务,第二个他们为了富贵,对赵曙苟和迎合,让大臣不满。导致政令失去威信,政令不畅,那会害死人的。第三个他们本身对经济的不jing通。此乃是外部原因,内部原因还是制度,韩琦与欧阳修虽破坏了许多制度,可这种制度又导致了财政进一步败坏。
郑朗因为不满,与许多人一样,心中想法认为就是韩琦与欧阳修破坏的。不是不知道,就是固执地去想。
银行引发的一系列风波。更加催动了财政彻底败坏。
这是郑朗暗中的推手!
早就布置好了,郑朗听说了一些,但不管不问,开始写圣智。
将它们归于礼的一部分,但这部分比较难写。
特别是圣,若写清楚了,会很麻烦的。
还是从圣才出现的象形字写起。最早的圣没有壬(打不出来,大家自己去想),一耳一口。入于耳出于口。因此说圣者。声也,言闻声知情。故曰圣。又说闻其末而达其末者,圣也。
也就是会听,听到别人听不到的,但会听还不行,必须用嘴巴来宣扬,使大家能了解事物的真相,这叫圣。说明一个人智慧达到一定高度,道德也达到一定高度,就是圣人了。
若此,天下圣人何其之多,那么为何没几个圣人呢?
因为儒家,夫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也。这里的圣乃是比爱人安人更高的博施济众,就连尧舜那样的完人做起来都觉很困难。既然如此,那个又敢称圣呢。
显然孟子荀子觉得孔夫子的话不对。
如同郑朗修儒学,得树立让人们能实现的目标,夫子说子路受牛亦是如此,大家实现不了,宣传它有何作用?
这个圣树立起来,大家一起做不了,不如不树。那么怎么办呢,给它降格,将神格去掉,使它更人文化。因此孟子说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归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及焉。夫归之不肖,可以能行焉,乃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直接将圣降为第二等。
荀子没有同意,依然将圣放在一个很高地位,但选择了其踏实部分,避免了一些玄之又玄的东西。说圣人备道全美者也,是悬天下之权称也。又说所谓大圣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乎万物之情xing者也。又说,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
这个圣说得很清楚,所谓的圣就是渊博通达,所以能够为王者制法立制度。<秋,臧武仲如晋,雨,过御叔,御叔在其邑,将饮酒,曰,焉用圣人,我将饮酒,而己雨行,何以圣为。臧武仲在鲁国有圣人之称呼,偏巧出使晋国遇到了大雨,访御叔又碰到御叔将要喝酒,不是访客之时,有此两条失误,不是圣人。
国语又说古者民神不杂,民之清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宜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神明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只有一个人智圣明聪达到一定地步,才有做觋巫的资格,圣人竟然不如一个觋与巫!
郑朗修圣智,与孟荀宗旨一样,对圣人降格,只要资质好,德cao又做得好,持着一颗忠心爱心,就能做圣人。
但说得比较隐晦,宋朝虽言论zi you,然而只有皇帝与上古的少数大贤才能称为圣人,直接抛出来,必会引起一些争议。
写到这里,暂时撇开圣,而写智,最早的智乃是知,樊迟问夫子,何为仁。答道爱人。何为知(此是智,非是知),答道知人。这里的智要点就是知人。
又说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护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这里的智又成了中庸的服务工具。
于是智再发展,到孟子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