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我在1984有个黄金渔场 > 247.合作苏桥下(求月票哈)

247.合作苏桥下(求月票哈)

星州有数十个公社,每个公社又有数十个生产队、生产大队。

在这么多初级生产单位中,拥有船只最多的应该就是苏桥下生产大队。

他们这个大队隔着大苏河很近,那是一条大河,大河本身就能养活好些人和好些船。

有大河入海口,那海域中渔获资源便丰富,这样又能养活好些人和好些船。

如此下来,历史上苏桥下自然就拥有极多的人和极多的船了。

到了今天,苏桥下大队拥有的船更多了。

早在1980年之初,苏桥下就在星州各公社率先展开了大包干风潮,最先包船包产到户。

当时分到船的开船出海,没分到船的外出打工赚钱,赚到钱后也开船出海。

所以时至如今,苏桥下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养了渔船。

那里相当于是另一个林家坳,船多版的林家坳。

林家坳有码头,所以南来北往的渔船会在这里停靠,内地的海鲜贩子会来此地做生意。

苏桥下没有码头,可海鲜贩子们也极为热衷于去他们那里做生意。

无他,唯海货多耳!

苏桥下捕捞的海货多,其中好鱼多烂鱼也多。

杨建设要收购他们那里的破鱼烂鱼!

光靠他们队里捕捞上来的这点鱼来供应骨肉分离机是开玩笑,一天捕捞量中的破鱼估计也就够骨肉分离机干两轮的。

要是能让苏桥下供货的话还行,再加上林家坳这边,两地一起来送破鱼烂鱼,骨肉分离机勉强能转起来。

杨建设从冬渔汛的捕捞收货切入话题,渐渐地便提到了收破鱼这生意上。

苏振红挺纳闷,他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说:“你要烂鱼臭鱼干什么?喂猫养狗?不对,你们队里也有船队呀,喂猫养狗的,你们自己下手就够了吧?”

杨建设实打实的说:“不是,我们需要的是大批大量的破鱼烂鱼,但不要臭鱼……”

“噢,我知道了,你们要这个是因为你们生产队准备搞人工养殖了?”苏振红问道。

现在人工养殖业在社会上开展的如火如荼。

国家从国外引进了不少新品种海产品,比如南美对虾、比如多宝鱼,再加上国内的扇贝养殖、海虹养殖、对虾养殖等项目,导致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与日俱增。

“我们苏桥下也准备搞这个。”苏振红喝了口茶水接着说,“到时候咱们恐怕要跟六零年时候一样,又成竞争对手。”

这句话是有一段历史渊源的。

1950年2月,第一届全国渔业会议在首都召开。

会议确定了渔业生产先恢复后发展和集中领导、分散经营的方针,要求依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原则,对恢复渔业生产作出部署。

到了1958年,***批示说“三山六水一分田,渔业大有可为”。

就这样,在党中央和***的指示下,琴岛的渔村展开了如火如荼的渔业养殖工作。

可惜他们当时缺技术。

活动初衷是好的,各地渔民也卖力气,但最终随着三年自然灾害到来,刚成规模兴起的海洋养殖业胎死腹中。

如今海洋养殖业重新起步,这事也跟中央政策有关:

1978年10月18日,一篇题为《千方百计解决吃鱼问题》的人民日报社论,发出了保障水产品供给、解决“吃鱼难”问题的信号。

为此邓公进行批示,他说,发展渔业“有个方针问题”,“应该以养殖为主,把各种水面包括水塘都利用起来。”

然后到了1980年4月,邓公在听取《关于编制长期规划的意见》时谈到,要发展多种副业,发展渔业和养殖业。

时刻关心着国家政策的进步渔民们听到这个《意见》,顿时吃了定心丸,他们最早开始研究海洋养殖业。

苏桥下是生产大队,人多,进步渔民也多。

可是他们大队一直以来没有搞海水产养殖的想法,他们的强劳力都是海上捞饭吃的能手,一艘船一张网就能养活一个家。

于是他们没有费心费力费钱财的去搞养殖业,而是抓紧时间去捕捞、去赚钱。

杨建设大概了解他们大队的情况,问道:“你们现在换想法了?也要搞海水产养殖了?社员们没有意见吗?”

苏桥下有大河也有入海口,渔业资源发展之路可谓得天独厚。

但他们就是发展不起来养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