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的每一天都是如此,沈从心精益求精,不仅根据这里的习俗杀鸡、发面、蒸馒头,还抽空补做了她记忆中的修兹博士跟她唠叨过的小酥肉、大酥肉、鱼肉丸子、炸五香鱼快、炸莲藕、炸鸡块、炸排骨等等……
最后碗公等人终于明白了沈从心进腊月的时候买了那么多的面缸和坛子的原因,因为炸的菜、卤的肉、蒸的枣花馒头把之前准备的这些面缸和坛子全部塞的满满的,几个孩子更是一得闲就一起挨个的把面缸、坛子溜一遍,每人拿上一碗吃的,用荷叶包好,几个人出去玩时当零食吃,引的不少小伙伴艳羡不已。
三个人还特地拿了不少分给方家姐弟,宝儿是天斋(天生吃不得荤腥,只能吃素),因此以也就是吃了些炸豆腐什么的,而方从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爱极了这些东西,送到方家的东西十有□进了她的嘴里,以至于过完年有次好儿又和方从吵架的时候被反驳的哑口无言时,有些气急败坏的说:“那你上次还吃了我家三碗小酥肉呢,你还我!你还我!”……
终于到了年三十,年夜饭那是必须的!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事要做。
第一件就是上午要全家一起拜菩萨、敬神,然后就是在家里厅堂正中挂起祖宗画像,拜祭先祖,让她们保佑自己的子孙幸福安康;
接下来还要在大门、二门上贴春晖、年画;当然少不了的还要在粮仓等处贴上红纸条,谓之“上红”,这里上红原来是不写什么东西在上面的,沈从心依照她知道的后世习俗让孩子们在红纸条上都写上了吉祥话,比如说:贴粮仓上红纸条就写:五谷丰登,贴树上的就写:枝繁叶茂等等。
吃过年夜团圆饭再把所有的东西都收拾的停停当当之后,按规矩三十晚上是要守岁的,但是这里不像原来的地球,晚上看看电视节目什么的,一晚上不知不觉的就过去了,但是为了能够全家一起守岁,还要找很多的事来做来转移注意力,好让时间快点儿过去。
首先是“点岁火”,要求每家每户每个房间都要整夜的灯火通明,虽然很多人家为了省油一般只会在正堂点上一夜的等,但是沈从心带头领着几个孩子,把屋里屋外的灯和灯笼全部都点上,子时之前就由沈从心为孩子讲故事来打发时间,另外就是隔一段时间就要为所有的灯添油,沈从心脑子里的故事何止千万,随便讲了几个就把几个孩子哄得团团转了,个个用崇拜的目光看着她,希望能听到另一个美丽的故事。
沈从心在恬不知耻的卖弄自己脑中储存的记忆的同时,一脸太爷范儿的享受着几个孩子对她的崇拜,不时为自己不错的口才而自豪一下,甚至幻想着改天不如在云来居设个书场,自己天天去说书得了,当然,她只是想想而已。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快乐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但是这个时代的人毕竟不习惯晚睡,熬到子初时刻不要说是几个孩子,就是沈青衣都有些熬不住了,本来沈从心也想实在不行,让碗公和三个孩子先休息,自己的青衣一起就行了,但是碗公跟孩子们都不肯,碗公年纪大了,对于这类习俗本来就比较看重,加上又要主持接神仪式,自然是不肯定,孩子们则是不愿意错过子正之后一系列有趣的活动。
就在孩子们不停点头的时候,子正时刻的钟鼓声从远处传来,几个孩子一下子就清醒了,呼啦一下跑到了院子里,也不用大人吩咐,不一会就把准备好的天地桌、神像、香烛、贡品摆好,一家人来到院子中间,由全家中年纪最长的碗公主持,点燃香烛按照 “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方位按方位叩首行礼,之后肃立等香烧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并点燃松枝、芝麻秸等。期间还要点燃爆竹,因此气氛极为热闹,而且不止沈家一家,家家户户均是如此,鞭炮声此起彼伏,远处还不时的闪出谁家放大炮仗的亮光。
接完神,几个孩子再也坐不住了,将家中准备好的芝麻秸从杏花弄口一直铺到自家门口,然后拼命的在上面踩啊踩的,称作“踩岁(祟)”,有新年初始驱除邪祟的意思在里面,还有一些走江湖卖艺的也开始挨家挨户的送财神,大都是拿着画的财神在别人家门口高声叫道:“送财神了,金银财宝装满筐啊!”之类的,一家送完后,接着就去另外一家,直到寅正时刻才会结束。
因为意头好,基本上每家都多少会给一些赏钱,因此这也是这些江湖艺人一个重要的生财时刻,所以一般送财神人都不止一个。
当然也很少有人丢下自己家里大小专门去送财神赚这点儿钱,但是这些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