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异军突起的沈家学院(4)
夏家原籍江州,原也是小康中上之家,因此夏天自小读书识字且学识不错,虽然江州大旱来袭但夏家存储颇丰,原不至于流落到此地,他们的遭遇倒是跟木松的有些相似。
当道义与生存相遇,对生存的渴望轻易的就将道义丢弃在了一边。夏家村的灾民丝毫没有顾及他们平日的感情哄抢了夏家的存粮,夏母也在争抢中被不知是谁失手打死,留下夏父和夏天二人,夏父没办法佯装无事的样子与打死自己妻主的人继续生活在一起,正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时候听说了沈家的事。
后来父女二人相依为命一路向三合镇流亡,安顿下来后夏父又不忍夏天荒废学业,还是坚持供她读书上学。虽然夏家早年小有积蓄,但这一路上已经花费的七七八八,好在夏天非常的争气,不枉夏父省吃俭用的供她上学,一次就考上了沈家学院。
夏天在学院也是出了名的最喜欢去开课扫盲,不仅仅是为了有当老师的成就感,更是为了每次两百文的补助可以贴补自家生活,因此这次的意外对夏家人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
就在父女二人一筹莫展之际,学院专门管理扫盲相关工作的负责人已经在夏天遭遇意外的当天将整见事情的原委上报了校委会,校委会通知了沈从心,沈从心只说了一句话:“按照意外险的合同赔付即可。”
这可忙坏了这位负责人,因为根据意外险的合同,夏天不止是这次受伤导致的请医用药所有的费用一概全包,在她休养期间每天还有两百文的医疗伙食补助,而且这些费用是先赔付后办理相关手续,因此夏父在夏天出事的第二天中午就收到了学院送来的前期理赔款和随行的医学院的医生。
这件事极大地提高了三合镇周边文人对扫盲工作的热情,很多人自发的加入进来,随之而来的是扫盲的方式也多样化起来,除了最原始的照本宣科,有些擅长画画的人还一起讨论制作出了图文对照的启蒙书籍给大家用。
当然这些书籍经过众人试用并且采纳后,相关印制、出版、销售的工作也一应由沈家下属的店铺负责,而且著作人还可以拿到卖出的每本书的提成,因此几年后由三合镇散播出不少的新奇有效的启蒙图书,在各国广为流传。
不过说到扫盲,还有一位最绝的,这为夫子自己也自己不擅长教人,因此每天早晚就在人们聚集的地方朗诵各类书籍,并对有兴趣的人进行解释,这也可以算是非常另类的扫盲方式了。
虽然这项补助沈家只提供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但是对三合镇的影响确实显而易见的,当四五年后沈家书院成为天下学子趋之若鹜之地、天一馆一位难求的时候,那些远道而来的人在惊叹沈家学院不可思议的同时也惊奇的发现这个偏居一隅的小镇上读书人真是不少,就连街上买菜的老伯都能跟她们引经据典的说上几句。
扫盲赞助项目一共推广了两年半,沈从心就没有再持续推进,但书院还是坚持长期开办两三个免费扫盲班,主要针对那些完全不识字的成年人,这些扫盲班也吸取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先将书读给学员听,等他们都理解了再教他们认书里面的字。
这也造就了三合镇的一个怪现象,有些好像不怎么识字的人,说起一些文章却头头是道,就是因为有些人天生听力记性好,虽然字没学会多少,但是听过几遍的东西却能记得七七八八,这也是街上有些不怎么会写字的人却能说得头头是道的原因了。
随着沈家学院的声名日益高涨,“天一馆”内人潮也逐渐的汹涌起来,但这时也暴露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天一馆”缺少一位真的懂得管理的经营者者,目前的管理人说白了个个对书充满热情,但是学究居多,要说如何有效的运行管理这样一个庞大的图书馆却说不出个四五六来。
不过事情总是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出现转机,“天一馆”在吸引天下读书人的同时,也将他的第一任外聘馆长林少辛引来,这样是对外说,其实事实是林少辛第一次到“天一馆”后就死皮赖脸的要求留下来。
林少辛出身于医药世家,自小接触各类医书,但是她的兴趣却不在学医,而是一个天生的书痴,更在自家修建了一座藏书楼,平生最高兴的事就是读到一本新书。
本来她只是游历到三合镇,听说沈家学院有一个藏书量惊人的图书馆,慕名前来而已,结果在图书馆一待就是三天,直至当月十五休馆才被人请出来,而后她就天天死皮赖脸的去修园扰人清静,诅咒发誓一定要在图书馆某个职位。
后来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