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抚完张婆子和王婶子,林书书领着吴妈妈进了里屋,“吴妈妈你这几天盯着点顾二婶,多安排些苦活累活给她干,她若不老实你就告诉我,我来收拾她。”
“少夫人放心,我‘保证’好好看着她!”这个活可安排到吴妈妈心坎上了,她可要愿意盯着顾二婶干活了,颇有几分翻身做主的意味。
“家里现在是顾珥理钱管账,他那摊活我打算交给你,您有信心胜任吗?”
林书书考虑到顾珥年纪小,不该把心思全放在这上面,还是要以读书为主。
偏她又懒得算账,如今吴妈妈倒是个不错的人选,旁的不说就她那股护主的劲儿,林书书就知道她是个忠心的,交给她林书书很放心。
“少夫人有所不知,我是老夫人的陪嫁丫鬟,有幸得了老夫人几分赏识,当初将军府的日常采购,产业买卖,日出进项都是我在做,这份活交给我您只管放心,保证账目清晰,不给您添乱子。”
吴妈妈这话可没托大,她是曾府的家生奴,与曾氏一同长大,朝夕相处,虽名为主仆,实则为姐妹情,曾氏对她也是十分信任,在将军府时,府中上下大小事宜都要过她的手,也因曾老爷自幼栽培,她自认管家能力不比男子差。
交代的差不多,林书书去厨房看了一眼做蒸糕用得原材料,瞧着还不少看样子年前暂时不用再买了。
门口已经排了不少来取蒸糕的人,张婆子和王婶子把提前备好的蒸糕全部拿了出来,由顾珥进行记录分配。
吴妈妈在一旁看着顾珥记录分发,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吴妈妈实在没想到一个七岁的孩童竟这般细致。
册子上,每人单独一页纸,上面清晰记录每日取糕数量,在何处卖,卖出去多少,赚多少银钱。
这样一来对账清晰,还可以分析出市场需求,比如西街比东街卖的好,西街住的人颇为富裕,走街串巷吆喝几嗓子,蒸糕便会卖出去不少,下河村购买力没有李家村强,按理来说几个村间隔不远,收成相差不大。至于原因村里去卖货的归结于下河村人不舍得花钱。
吴妈妈越看越满意,珥哥儿这孩子宽厚待人,为人处世落落大方,几句话就能把取货人哄的开怀,几个孩子中就数他最好相处。
顾珥笑呵呵分发完蒸糕后,王二肥媳妇把做好的新衣送了过来,四件新衣,还剩了些碎布头,林书书找到顾珥那件新衣往他身上比了比,大小合适针脚细密,瞧着氏用了心的。
林书书找顾珥要了一百二十文给了王二肥媳妇。
看到钱王二肥媳妇抿着唇笑得腼腆,小声问:“我能数一下吗?”
林书书点头,“当然可以。”
王二肥媳妇把钱放在桌上,仔仔细细的数了两遍,嘴角的笑意越来越大,最后不好意思的说了实话,“其实我不识数,数了也是白数,可这是我第一次赚这么多铜板,心里太高兴了,不数一下待会我回去一路都得惦记着。”
林书书失笑,“等王二肥回去,让他帮你数。”
王二肥媳妇重重的点头,临走,林书书给她拿了两块蒸糕。
看见蒸糕王二肥媳妇眼睛亮了亮,想收下又不好意思,两块蒸糕拿出去卖能换十文钱呢,十文钱够买五个大包子了。
林书书没给她推脱的机会,把蒸糕塞给她,接着把人赶了出去。
王二肥媳妇一路脚步轻快的回了家,把铜板铺了满炕,看着铜板傻乐,再看看蒸糕,嘴角咧的更大了。
林书书又和吴妈妈交代了一下顾二婶吃食问题,便带着顾珥回了老屋。
回去后,让几个孩子换上新衣试试大小,顾逸穿上后,在林书书面前转了一圈,到底年纪小,衣裳穿不板正,林书书帮他理了理衣襟,打趣道:“果然啊长得好穿什么都好看,我们顾逸就算披块破布也掩盖不了气质。”
顾逸被夸的耳尖微红,捏着衣角不知该怎么接话。
“到我了到我了,快夸我,我也好看!”顾椮不服输跑到林书书面前,花蝴蝶似的摆各种古怪造型,翘首以盼等着林书书夸她。
小家伙争宠实在有趣,林书书故意逗他,惊叹道:“我们椮儿是不是又胖了!我怎么瞧着上衣扣子都要撑开了。”
顾椮努力吸了口气,提着气问:“这回呢?”
林书书故作认真的打量,摇摇头,“还是胖!”
“哼”顾椮坐没坐相的,窝在林书书怀里,哼哼唧唧不肯出来,非得磨着林书书夸他几句。
林书书还想在逗逗他,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