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假如我前期谈成了五单,即便后续这五单再不经我手,我也有持续两年的分成对吗?”角落的大黄思忖片刻,开口。
“没错,三月份往后,家里地多的就要开始翻地一直到端午前后播种种地,所以大家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多谈多赚,往后即便种地不能卖蒸糕,也有银钱可持续进账。”林书书的话如同一剂强心剂让众人彻底安下心。
地里刨食的十分看重手里那一亩三分地,他们从出生起就在泥地里打滚,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这个粮食紧缺的年代,田地不仅仅是赚钱的,更是救命的。
祖祖辈辈都是靠着土地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即便蒸糕生意再赚钱,他们也不舍得扔下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这田地于村民就好比是互相搀扶长大的老哥们。
几人听完林书书的话心里长了草,恨不得立马飞去镇上谈生意。
镇上有名的点心铺子一共有三家,分别是王记点心铺,泸记桃酥斋,李记食园。
其中泸记大有来头,涉猎广泛各行各业均有产业,传说这点心铺子不过是给自家小姐开来玩的。
王记是镇上老牌点心铺子了,铺子配方都是祖辈传下来的,价格最适宜,深受镇上人喜爱。
李记倒是没开多久,镇上人都说李记点心味道一绝,说是做点心的师傅曾经是京城的御厨,专门给皇上娘娘做菜的。点心价格也是出奇的贵,一块桂花酥就要一两银子,让许多普通家庭望而却步。
几人商议一番后,决定留三人去这三家点心铺,其余人则去县里,县里情况不明了,只能摸索着来。
这样一来,大伙儿自然都想去镇上,镇上这几家铺子年前多多少少都打过交道,总好过双眼一抹黑去县里碰壁强。
就在大伙争的脖子粗脸红的时候,七人里最有威望的王二肥拍板决定,他、李栓子、张铁柱、大黄四人去县里。
苟东溪、候尚树、艾發风三人去镇上,至于去哪家铺子让他们仨自己商量。
商议妥了,七人打算即刻起身,走之前林书书给他们每人带了二十块蒸糕作为敲门石,还把自家大马小伟从顾三伯牵回来给他们用。
呃………
其实小伟有五个名,思思叫它小丽,顾逸叫它追风,顾叫它钱多多,顾椮叫它小腿,至于小伟是林书书给起的。
说来也是奇了,小伟这马一点原则都没有,五个名字它都接受,喊它什么它都哼哼两声以示回应,于是大家就各叫各的。
有了马车,效率一下就提高了许多,到了镇上,王二肥停马把苟东溪、候尚树、艾發风放下,其余四人继续赶路去县里。
七人里,王二肥和李栓子关系最好,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小时候没少背着家里上树掏鸟蛋,下田抓蛤蟆。
对于王二肥的决定李栓子给予表面支持,至于不满的话李栓子打算等没人的时候,偷偷给他两句。
大黄和张铁柱没什么主见,半迁半就也就应下了。
县城比镇上可大多了,商铺林立,酒楼茶舍,小摊客邸让人看的眼花缭乱。
进了县城,马屁股后面得套个袋子,以免随处排泄,被抓了要罚银子。
衙门规定,闹市不可驾马,县里不比镇上,规矩多,贵人也多,几人初来乍到担心犯了县里忌讳,把马车停下了一户人家,给了那人家十个铜板,算是借停费。
县城主街几乎走几步就能看到一个点心铺子,几人走了几圈,大概了解了县里商铺情况后便分头行动。
太阳下山,王二肥一行人赶了回来,瞧着几人脸色,林书书就知道谁谈成了谁没谈成。
不出意外,去镇上的三个人都谈成了,李记王记泸记各定了一百块蒸糕。
让林书书没想到的是,县里竟然一单没开。
除了王二肥,去县里的三人个个如同霜打的茄子,垂头丧脑。
“谈成的来我这记账。”吴妈妈拿着笔墨走了进来,笑吟吟的开口。
苟东溪三人手里攥着铺子老板给的定钱,跟在吴妈妈身后进了偏屋。
“这是我谈成的定钱,二百文。”苟东溪把钱放在桌上。
“姓名、谈成铺子名,定多少块,哪日送到。”吴妈妈一边点铜板,一边问道。
“名字苟东溪,谈的李记,定了一百块,明天收去。”
吴妈妈点了点头,数出一百文递给他,“苟小子是个厉害的,去了七人只三人谈成其中就有你一个,这一百文是奖励,至于提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