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也没敢表露丝毫的不满,反而呵呵笑道
“王县长说哪里话,正所谓英雄不打不相识嘛。”
王安见对方如此委曲求全,心里暗爽,看这样子这董卓已经被自己搞得没了脾气。
想到这,他也不跟对方再绕圈子了,直接问道
“府君唤我长庚便可,未知府君此次大驾光临我杨县,所为何事?”
董卓见对方问起,刚想开口,却还是犹豫了
我要是贸然索要那两个太平道乱党,这厮会不会和我翻脸?
思前想后下,董卓决定还是要换种说法。
“是这样的,本官听说杨县这里有太平道犯上作乱,还听说贼人要偷袭县城,便带领麾下兵马前来救援。”
王安听罢,佯装大喜,
“原来如此,那真是让府君费心了。不过下官已经擒住了贼首张角,正准备上奏朝廷呢,应该没什么事了!”
董卓听到王安要上奏朝廷,顿时就急了。
真让这厮走上去,可就没他董卓什么事了。
于是连忙朝王安说道
“这个,长庚啊,本官有些机密之事要跟你说,可否屏退左右?”
王安听罢,知道这厮是想要劝说自己,心中偷笑下,却装作一副什么都不知道的表情,挥手让关羽三人先退下。
等众人退下后,董卓这才说道
“长庚,实不相瞒,本官此番前来,是想把张角带回郡守府的,不知你可否成全一二?”
“这个……”
虽然心里乐开了花,可王安却装作一脸难以接受的表情。
他见董卓居然自己提出要带走张角,就想着多要点好处。
看到王安犹豫,董卓继续劝道
“哎呀,长庚,你我相识一场,本官在这里就硬着头皮和你说一番交浅言深的话。”
“你此前剿灭山贼一事,本官已经上报朝廷,估计尚书台很快就会下来文书,要召你入洛阳为千石的中郎。”
“既然如此,你此番抓住太平道反贼的功劳,再报上去也无用。因为按照你的年纪和资历,朝廷是绝不可能召你为两千石的侍郎。
“而老哥我呢,刚来河东,人心不稳,正要做一番大事以稳定人心。”
“如果此次长庚肯把那两个太平道乱党交给我,老哥我感激不尽!”
“什么!”
这头董卓才刚说完,王安顿时就懵了。
这中郎又是什么鬼!
我在杨县待得好好的,这朝廷让我跑洛阳那鬼地方去干嘛?
立了功后不是应该换个大点的县去做县令的吗?
董卓见王安失态,心生不解。
“长庚这又是何故?”
“朝廷把你调回洛阳做中郎不是很正常吗?”
王安见董卓这么一说,就知道自己肯定有什么地方是不清楚的,于是连忙向对方请教。
最后才得知, 按自汉朝的惯例,凡是要外派官员去地方为官,都要到郎署做一阵郎官,既有考察培训的味道,也有强化中央权威的意思。
这里的郎官有三种,分别是三署郎,外放三百石的职位;然后是中郎,对应的是千石的职位;最后是侍郎,一旦外放就是两千石的职位。
而听董卓的意思,此番王安立了功后,结合他如今300石的官位,一旦被召回洛阳,极大概率就是要做个千石的中郎。然后熬上个三五年,再外派个千石大县做县令。
听完董卓的解释后,王安简直是欲哭无泪。
我好不容易才在杨县控制了局面,捞了不少钱,不就是想着在黄巾之乱前去四川那边躲战乱嘛!
没料到居然忽略了郎官这事!
虽然将来黄巾之乱时,洛阳应该没怎么受兵灾,可那里毕竟是大汉的中枢啊!
此时的朝廷正是宦官和士人斗得最厉害的时候,自己一个小小的中郎,无论是在宦官还是在中枢大佬面前,都可以随便被人搓圆按扁。
想到这,王安就觉得一阵烦心。
可他也深知事实无法改变,于是眼珠子一转,又想到了一个主意。
于是看向董卓说道
“既然府君大人说得如此通透,下官当然要支持大人的。什么都别说了,大人立刻派人去牢里提走那张角和赵老爷吧!”
董卓听到王安居然答应得那么爽快,顿时大喜,可还没等他开口,王安就接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