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恢复秦朝的军功爵位制,你们怎么看?”
众人双眼一亮,尽皆赞好。
这件事贾诩他们不是没想到,只是没敢提,因为秦朝的军功爵位制,不符合统治阶层的利益,自从高祖分封大臣后就已经被废弃。
大秦之所以战功赫赫灭六国完成大一统,有一个基础,那就是因为“军功爵位制”的颁布。
使得将士用命,人人奋勇作战。
秦国处于关中,远离中原,在当时就是边野蛮荒之地,没有关东所谓的贵族,更不会有门阀氏族这样的存在。
跟董卓现在的处境差不多,都不受上流社会的待见。
所以大秦设立军功爵制度的初衷,就是为了反对贵族世袭,打破阶级固化问题,让寒门子弟有上升渠道,从而刺激他们的积极性。
就是高祖刘邦崛起时,军功爵位对于他们这些想要往上爬的小人物而言,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随着汉朝的建立,当时的既得利益集团不想让老百姓进入统治阶层,军功爵制度就变味了。
秦朝的军功爵,不论出身只要你有本事,完全可以封到最高的彻侯。
但汉朝的军功爵位制,被既得利益者七改八改就不行了,哪怕你的本事再大,立下多大的功劳,撑死了也就只能捞个小爵位。
阶级被固化,话语权已经完全掌握在上层贵族的手中,就像袁绍袁术,顶着个四世三公的名号,就有遍布天下的门生故吏为他们效命。
寒门子弟失去了上进的渠道,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使得军功爵位制就失去了任何意义,被废除也就顺理成章了。
反正董老大在贵族的眼中就是臭狗屎了,那么重拾大秦的军功爵位制,就非常有必要了。
秦朝的军功爵制度有两个特点,一是获爵难度大,二是待遇十分高。
而且秦朝的受爵对象并非只限于军功,比如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冶炼技术,只要有贡献,都能得到封爵。
秦朝的军功爵制与之搭配的是一整套完整的耕战体系,每一级爵位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田宅、土地、仆役、出行方式、礼仪等等待遇,等级界限分明。
总之,想要让小弟们跟着你有盼头,爵位就必不可少,光靠画大饼是充不了饥的。
贾诩说道:“秦朝二十等爵位是好,只是太过复杂,我认为可适当精简一些。”
董老大想了起来,前世军队不就是采用三等10级的军衔制吗?
将官3级(上将、中将、少将)、校官4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3级(上尉、中尉、少尉)。
再加上辅兵、列兵、上等兵、士官、大士官五等,凑一凑也很实用的。
董老大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对于这些新鲜出炉的名词爵位,众人都是一脸懵逼。
待董老大一知半解的解释了一番,大家集思广益,决定尊重董老大的提议,经过一番补充,变为了五等十二级爵位制。
大元帅一级、大将一级、将官3级(上将、中将、少将)、校官3级(上校、中校、少校)、尉官4级(上尉、中尉、少尉、士官)。
大元帅对应大将军。
大将对应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上将对应前后左右将军。
中将对应四征、四镇、四平将军。
少将对应各级杂牌将军。
上校对应中郎将和校尉。
中校对应校尉。
少校对应军候。
上尉对应曲长。
中尉对应屯长。
少尉对应队正。
士官对应什长。
外加辅兵、正兵和一等兵。
完美。
对于各级军衔的获取条件,以及奖赏力度福利待遇等,这些就交给贾诩张辽等人去完善补充了!
接着,董老大又说出了他的一个想法:“我想找一块风水宝地,开辟出来当一个陵园,将所有为天下太平和抵御外敌而牺牲的人,都埋葬在这里,世代享受香火祭祀!”
“主公……”
众人钦佩,有欣喜,有这么一套组合拳,何愁将士不用命?
陵园这事就这么提上了议程。
赵云和太史慈心惊,要是这些都能推行下去,那么这天下没有人会是老贼的对手。
而且对于整个天下而言,也是幸事!
董老大开口道:“还有一事,我决定颁布废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