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三刻,万众瞩目的一刻,开始了。
董老大穿上一身厚重的衮服,登上了受禅台。
这个受禅台,董老大走过,在重生不久,为求活命反击王允吕布之时。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再登此台,恍如隔世。
虽然一直以来,董老大都是以帝王自居,可毕竟名不正言不顺。此刻虽然极为仓促,可毕竟是万众归心,万民拥戴。
正式登基为帝。
说不紧张,不兴奋,那是不可能的。
缓缓地走上了受禅台。
受禅台以泥土夯筑而成,呈覆斗状,高约15米,长宽各约30几米,台上原本就有殿堂等建筑,十分雄伟壮观。
当然,这里之前并不是受禅台,而是西汉皇帝们登高望远,瞭望长安的一个地方。
数年前,王允为了诛杀董卓,因地制宜将它改为受禅台。
此番时间仓促,来不及筑建受禅台,也是因地制宜。
登上受禅台,四周景致一览无余。
禅让行事官田景,高声道:“吉时已到,禅让开始!”
“呜呜呜……”
号角声四下响起。
“众臣万民,跪……”
哗啦啦的,除了受禅台上董老大、刘协和田景三人外,所有人都跪下了。
“汉帝,献玺绶。”
刘协从龙椅上站了起来,捧着玺绶在董老大三米远的地方,跪了下来。
禅让行事官田景从刘协的手里,接过玺绶,走到董老大的面前,朗声道:“新帝受玺绶。”
董老大单膝跪下,从田景的手里接过玺绶。
“燎祭天地、五岳、四渎。”
燎就是通过焚烧薪柴、祭品来祭祀天地。
在苍凉的号角声中,受禅台周边堆积起来的柴堆,被点燃了,火光冲天预示着红红火火,兴旺发达。
三牲六畜,摆上了祭坛。
接下来,是董老大亲自向上苍诵读祭文。
这个祭文是一个时辰前交到董老大的手中,其中很多不认识的字,还是现场李儒教的。
董老大润润嗓子,开始诵读祭文:
“皇帝臣卓,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汉历世二十有四,践年四百有五年,四海困穷,王纲不立,五纬错行,灵祥并见,推术数者,虑之古道,咸以为天之历数,运终兹世,凡诸嘉祥民神之意,比昭有汉数终之极,董家受命之符。
汉主以神器冝授於臣,宪章有虞,致位于卓。卓震畏天命,虽休勿休。羣公庶尹六事之人,外及将士,洎于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辞拒,神器不可以久旷,羣臣不可以无主,万机不可以无统。”
卓只承皇象,敢不钦承。卜之守龟,兆有大横,筮之三易,兆有革兆,谨择元日,与羣寮登坛受帝玺绶,告类于尔大神;唯尔有禅,尚飨永吉,兆民之望,祚于有天汉世享。”
(注:以上摘自魏文帝曹丕继位诏书,稍有改动。)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文武百官,军民人等尽皆山呼万岁。
继位诏书宣读完毕,预示着董老大正式成为了皇帝。
继位的董老大,颁布了第一份诏书。
“今朕承帝王之绪,其以开元六年为天汉元年,议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同律度量,承土行,大赦天下;自殊死以下,诸不当得赦,皆赦除之。”
没错,董老大开创的新朝,就叫“天汉”
一个时辰前,贾诩等人送上了秦和凉两个国号给董老大选择。
汉人的血统已经刻印在董老大的前后两世,只是董老大姓董,再用‘汉’为国号就有些不伦不类了。
说实在话,陈纪等老臣,还是希望用‘汉’作为国号的。
诸葛亮灵机一动,说道:“不如就用‘天汉’当国号。”
众人大赞:天汉,承于汉而又高于汉。
国号就这么定下来了。
董老大接着扶起刘协,下了第二份诏书:
“以旧号邑万户奉汉帝为陈留王,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京都有事于太庙,致胙;封陈留王之子为列侯。”
这是董家天汉政权合法化的重要善后工作,既然董卓一直表态要善待刘协,自然给予优待。
天汉元年(199年)二月初一,董卓接受汉帝刘协禅让,正式登基为帝。
当天,陈留王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