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咱们讲到这上虞帖,在资料中,显示这字帖创作的时间是在东晋时期。
这就不得不说一下这书圣王羲之了,简单普及一下,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渡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有朋友问我,王羲之有书法真迹流传到现在吗?
王羲之没有一幅书法真迹流传到现在,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主要是唐代人的摹本以及刻本,有人说《快雪时晴帖》有可能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现在也无法考证。
可以说,现在能看到的王羲之的字帖,多数都是唐宋时期的摹本,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当然也有明清时候的,但却是少之又少。
然而高老板手里的这一幅字帖便是唐代的摹本,这个之前高老板自己就有说过,但就是唐宋时期的摹本,那个价格也是相当的高。
毕竟,能临摹出王羲之的字,不简单。
千条叔在细致地研究着那上虞帖,一旁站着的高老板脸上颇有心疼,看着千条叔翻来覆去的,那是恨不得马上就要阻止。
在好一阵翻弄之后,这千条叔才将这字帖放回锦盒之后,对着高老板淡淡说道:“五天备料,五天出工!”
高老板点点头,没有多说话,两人似乎是在打哑语一样,随后姑父又跟着千条叔走出了这高老板的古董店之中,在出来的时候,千条叔还不忘记调戏一下这郑掌柜的。
看那色眯眯的劲头儿,姑父说,完全和刚才在书房和会客室之中的千条叔不是一个人。
一出门,这姑父就跟在千条叔的身后问道:“赵叔儿,赵叔儿,你咋没和那高老板谈价钱啊?!!”
“咋?你问这个干啥哩?”千条叔歪着头看着姑父,顺嘴叼起一支烟来,又开始了那吊儿郎当的样子。
“俺就是问问哩,别到时候.....”姑父小声地回答着,哪成想这千条叔顺嘴抢话就说:“咋?还怕俺到时候不给你钱哩?还是咋地?”
姑父那是连连摇头,赶忙说道:“不是哩,不是哩,俺不是怕这哩....”
“不怕就对哩,难道还信不过你赵叔哩?”千条叔说着嘿嘿一笑,那是继续大步流星地往前走,姑父瞅了瞅,心里琢磨着是不是自己又不说错话了?
抬眼一看,这千条叔已经走远了,于是赶忙小跑着追了上去,姑父说,这一次没有讲价钱的事情他没有想明白,倒是知道这千条叔为啥要江老师写字了,估计就是为了重新写这王羲之的字帖!
追上去的姑父嘿嘿一笑,抬头看着千条叔就说道:“赵叔儿,俺终于明白你为啥不跟那江老师要钱哩,是不是就想让江老师给你写那个啥上虞帖哩?”
“咦....”千条叔微微惊讶地看着姑父,然后伸手摸了摸姑父的脑袋,说道,“你小子明白的还挺快的嘛,比那个老榆木强不少哩!”
“嘿嘿,俺也是瞎猜的,哪能比得上俺师父哩!”姑父憨憨一笑回答道。
“你小子就等着吧,这一次少不你的钱!”千条叔晃晃悠悠地说道,“当然,也少不了你干活哩!”
姑父一听要干活,于是马上就问道:“叔儿,你说吧,让俺干啥哩,都没问题!”
千条叔眯着眼睛瞅了瞅姑父,说道:“不着急,等着干的时候再跟你说!”
..............
姑父说,两人那是一路聊天回到了褚老板那里,回去之后,这祥子叔正在打着灯继续干活,姑父一看,在屋子里又多了几块黑木头,这就应该是千条叔口中所说的阴沉木了。
姑父也好奇的凑了过去想要仔细看看这阴沉木到底是个啥木头,结果这祥子叔张口就对着千条叔说道:“老赵,刚褚老板派人送过料来了,有几块沉阴木,有几块乌木,你瞅瞅够不够!”
“中!”千条叔淡淡应了一声,随后开始检查起了这些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