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咱儿把它锯开算哩!”一旁的千条叔琢磨着说道。
“锯开?那不中,万一坏了字儿就啥都不是哩!”祥子叔微微一愣,随后马上拒绝了千条叔的这个提议。
“那你说咋弄?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千条叔拍着手朝着祥子叔抱怨着。
一旁的祥子叔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过了好一会儿,方才开口说道:“咱们可以用涨壶的法子把它给涨开!”
涨开?
姑父还是头一次听见这个词,不禁疑问,这涨壶是什么意思?
如何涨?
祥子叔说,这涨壶也叫作胀壶,简单的来说就是用黄豆装满水壶,然后紧线捆身,温水浇灌浸泡,之后黄豆膨胀,硬生生将这壶胀开,如此便是胀壶!
听到这番解释之后,姑父整个人都愣住了,这好端端的壶怎么非要弄坏?
是不是脑子有毛病啊?
祥子叔说,锔紫砂壶是非常讲究的和有门道的,这一类的工艺到现在几乎已经失传了,具体的步骤是:锔紫砂壶一般1厘米有3个锔钉最为适合,锔钉要根据茶壶的裂纹形态来打制,最小的锔钉只有2毫米,锔钉的大小、排列及钻孔的深浅都有严格的讲究,一般锔匠都有3到4种规格的锔钉,有些紫砂壶的质量不好,壶壁不一样厚,最薄处只有1毫米,钉眼的深度就要控制在0.7毫米,有时可能会被打穿,不过没关系,只要把锔钉的脚加长,在壶内铆上,这样既不漏水,还增加了锔钉的抓力。
紫砂壶是泥土烧成的,脆而易碎,弄碎后形状不一,还经常出现像刀口一样的斜叉断口,为了避开壶壁的最薄的断口,就要增加锔钉的长度。
紫砂壶锔好后,还要用铁末或石灰(石膏或油灰)抹缝,这样是为了增加锔钉的牢固程度和堵一些缺瓷的裂缝,以防漏水,不过只要茶壶没有缺瓷的地方,就不用抹,毕竟铁末和石灰 (石膏或油灰)影响茶壶的整体美观。
茶壶有一点漏水或渗水,也不用抹石灰,泡上一段时间的茶,茶锈自然就会把渗水的地方堵上,这样茶壶上的裂纹,就会让茶锈加深,反而增加了美感。
明清时代,有些人开始,把品相完好的紫砂壶特意装上豆子,再倒入水撑裂,请锔匠锔好,有时还要锔出特定的图案来,以此来把玩和炫耀。
明末周伯高就是这样的人,他在《过吴迪美朱萼堂看壶歌》中说: “供春、大彬诸名壶,价高不易辨。予但别其真,而旁搜残缺于好事家,用自怡悦。”
看来,玩残壶的人自古就有。
当你把一把新锔的紫砂壶,养到锔子和茶壶融为一体的时候,看到壶上的锔子,不在是独立多余的时候,而就是壶本身一部分的时候,那时的锔钉给紫砂壶,所平添的几分古朴,在心中的感觉,别有一番韵味。这时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残不失其真,残不失其美,残不失其珍,残不失其值。”
姑父在听后那是大为惊叹,没想到这东西竟然还有这么多的道道,好好的紫砂壶还要再弄坏再修复,用我的一句话总结那就是吃饱了撑的。
但能流传下来就有流传下来的道理,这玩意儿,姑父说也可以算是一种玩物丧志,当然,就有人喜欢,你也没办法。
可是一旁的老常熟在听后,却是眯着眼睛发出了质疑:“老徐,这涨壶一般可都是紫砂壶哩,这瓷的能中吗?”
作为石匠出身的老常熟自然是懂得这材质的不同,带来的效果也会不同,紫砂壶可以说是自然开裂,但是这瓷,万一爆了呢?
祥子叔抬头望了望屋顶,想想之后幽幽说道:“目前也就是这个法子哩,俺觉得应该是问题不大,你瞅它这次,做的并不是很精细,说句不中听的话,那是糙的很哩......”
众人都听得出来,这固执的祥子叔指定是要这样干了,所以千条叔和老常熟也没有多说什么,毕竟姑父是祥子叔的徒弟,人家徒弟捞回来的漏还是要人家做主嘛。
定下这个方案之后,祥子叔招呼按照着姑父开始了下一步的操作,首先就是让姑父去弄一些豆子,还真是赶巧,在来上海的时候,姑父还特意带了一些豆子,本来是为了掩护这鼎可以顺利过关的,没有想到这下子算是派上用场了。
豆子准备好了之后祥子叔安排千条叔做两个瓶子盖,毕竟这木匠的拿手的活儿还是要千条叔来干,不得不说,这千条叔的手艺还真是没得挑,没过多少的功夫儿就把盖子做出来哩,姑父这一盖上去那是一个严丝合缝,就好像是天生绝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