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过了大概有半个小时的功夫,一位长相和蓝先生酷似的男子来到了店里,两人一见面,这哥们儿就迫不及待的拿起了桌子上的茶壶细细看了起来。
眼神之中不经意之间流露出了丝丝的喜爱,这喜欢的东西放在喜欢人的眼前,那是很难掩饰住的。
“哥,这百分之百是真品!”男子面露喜色的说道,蓝先生则是颇为得意的点了点头,道:“那是当然,这是天匠的作品我岂能看走眼?”
说罢,蓝先生指着桌子上的玉物件说,你再瞧瞧这些!
当男子看到桌子上的玉物件时,眼神之中更为惊讶了,不禁失声说道:“这是玉带銙?!”
“嗯,绝顶的开门货,没想到今天借了小刘掌柜的光,这两样儿宝贝让咱碰着了!”蓝先生眯着眼睛淡淡说道,语气虽淡,但是却掩饰不住他内心的激动。
玉带銙?
这三个字姑父听后那是深深地记在了心里,而那茶壶,姑父还没有搞明白究竟是什么东西,于是开口悠悠然的学着郑叶青的语气说道:“二位行家,这两样宝贝本来是要作为俺们店里的压堂宝的,若不是蓝先生见了之后爱不释手,俺真是舍不得啊!”
男子看着眼前这个年轻的掌柜的,不禁哈哈一笑,说道:“小刘掌柜的真是年少有为,能从这文庙街里捡来这么大的漏,让人佩服,这眼力,上海滩也实属难得!”
姑父干笑两声,连忙说道:“只是运气罢了,运气罢了!”
男子放下手里的茶壶,嘴里还喃喃念叨着:“这三足鼎盖紫砂壶真是漂亮......绝对的孤品!”
验了货,付了钱,东西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卖走了,姑父和天禧两人趴在桌子上看着那摆放着的整整齐齐的五沓人民币!
“小刘哥,怎么能卖这么多钱啊?”天禧不禁揉了揉自己的眼睛。
姑父深吸一口气,钱虽说是见过多了,但还是头一次玩这种一本万利的,不到200元就换回了5万块,简直就是惊天了!
“小刘哥,你说这是两个啥宝贝了?能卖这么多钱?”天禧眨了眨眼睛。
姑父咧嘴一笑,道:“那个玉片片叫玉带銙,那个茶壶叫三足鼎盖紫砂壶!”
后来,姑父才知道,这玉带銙又称“玉带板”,玉带是由鞓(腰带带身)、带扣、銙(附于腰带上的装饰品)、铊尾四部分组成,用于系在腰上之物。
平时我们所说的玉带、金带、银带、铜带等不同的材质所制成的。
有一种带子整体以金、银、玉等名贵的金属或者玉石制成的;而另外一种主要是指带子上所嵌的饰物的不同,缀金銙者称之为金带,缀玉銙者称之为玉带等等。
在服饰上用玉带始于唐代,而唐代也是使用玉带最为盛行的时期。
玉带是等级身份的标志,等级不同质地也不同,带銙上銙的数量与纹饰也有差异。
据《唐实录》记载:“高祖始定腰带之制,自天子以至诸侯,王、公、卿、相,三品以上许用玉带。”
也就是说,玉带是官位及其权力的象征,一般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才准许其佩用玉带。
同时根据官爵的高下,所用的玉带銙的节数也有严格的规定,由十三块至七块,尊卑有别;玉带制度的建立突出显示了封建帝制下的等级与权力观念。
到了宋时期虽然崇尚金带,但玉带依然流行,同样也是佩戴者身份地位的标志;特别是随着写实图案的增多,吉祥纹饰的大量使用,玉銙的画面也日渐丰富。
辽金元时期位于我国北方的民族也十分重视玉带的使用。
到了明代重视古制,此时革带的一周均镶有玉銙,是使用玉銙数量最多的时期。
至明朝灭亡后,清朝的统治者沿用了自己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服饰,因此玉带不再使用(清代区分官职职位的高低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朝服的补子)。
至此具有礼仪性质的玉带銙,由唐早期出现经历了宋、金、辽、元、明至清完成了自己作为礼仪用具的使命,作为历史的文物被保存了下来。
而这三足鼎盖紫砂壶,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了,那就是时大彬!
时大彬(1573——1648)号少山,又称大彬、时彬。
是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
他在泥料中掺入砂,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别具情趣。
时大彬距今约300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