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节讲到了姑父和千条叔等人意外发现了水井之中藏有多年腐臭的尸体,本欲想要马上报案的祥子叔却是被众人拦了下来,大家表明态度报案的事情要等到寺庙修复完成之后再说。
于是这件事情便被隐藏搁置了起来,而姑父也随着千条叔前往大雄宝殿前去校殿门去了,那很多同学有点不太懂这校殿门是什么意思?
顾名思义,就是校正大殿的门,为什么会是校而不是修?
姑父讲,这里面有些说法,因为寺庙不同于别处,简单来讲,寺庙大殿的门要是进行修复的话是最好不要拆卸修复,而是在框上直接修复,即便是拆卸下来,各位同学要注意,这大殿的门是坚决不允许放在地上的,必须要找东西架起来,所以就有了木匠嘴里经常讲的校字。
但在讲校殿门这个事之前,姑父多说两句题外的话,简单的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这寺庙的门。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这寺庙一般的布局,中国的寺庙一般都是坐北朝南的,以大雄宝殿为寺庙的中心点,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室等。
经常去上香的小伙伴都知道,若是上香,第一个进入的便是山门,进入山门之后才可以接触到各种殿,什么天王殿、地王殿、观音殿、等等之类的。
而这些门,却是大不相同,非常有讲究的,非常复杂的,尤其是大寺庙的山门和殿门,完全是两回事。
要知道,从现今遗存下来较完整的古建筑来看,传统建筑中装饰手法最为繁多、装饰艺术最为精美的要数门了。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门不仅具有重要的实用性,同时也是地位、财富、文化品格的象征。
大门是建筑中用材最为考究的,大门的材料用料是宅主人力所能及的最上好的材料。
而门主要是分为三大种,一是格扇门、二是棋盘门、三是实榻门,这三种门之中结构最为复杂,样式最为精美的当属格扇门!
格扇门在宫殿庙宇里用得很多,也就是经常所说的殿门,一般为宫殿的入门,简单一点来说就是房子的入门。
虽说它也属于棋盘门的一种,但是因为其独特性和发展情况,现在已经被人单独的列出来了。
格扇门又称隔扇门、格子门,主要用作居室、堂屋或临街店铺之门。
隔扇门由“抹头”、“隔心”、“腰环板”、“裙板”四个部分组成。
其中门最顶端的横条木被称为“抹头”,“抹头”是今天我们判断隔扇门种类的重要标志,如宋代建筑的隔扇门一般是四抹隔扇,而明清的隔扇门一般为五抹隔扇。
“隔心”部分便是我们对于隔扇门印象的由来,早在汉代起,门的隔心上就出现了大量的花纹装饰,明清时期,园林艺术高度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仅仅是隔扇门上的隔心样式,就出现了多达40多种花纹,其繁荣可见一般,不同等级的建筑门的隔心花纹也大有讲究,如故宫太和殿门上的隔心,便是最高等级的“三交六碗菱花形”隔心。
“腰环板”部位,又称“绦环板”、“中夹堂板”,位于门的中间位置,也难怪古人称之为“腰环板”了。
“裙板”,又称“障水板”,是整个隔扇门除了隔心以外最为精彩的部分,因为这个位置常常会出现大量的装饰,如彩绘、木雕等等。
格心可用木板浮雕、透雕,镶嵌在门的框架中。格心做工复杂、精巧,有的采用多层次的透雕格心,底层雕万字穿花图案,面层雕饰则选四季花卉、鸟禽动物、琴棋书画等吉祥图形,雕技精细,堪称艺术品。
隔扇门,有的会采用直棂上镶嵌雕花组成,由棂条组成的格心,糊纸或镶玻璃,图案在光线下形成剪纸般镂透光影,采光和装饰效果皆佳。
格心与裙板之间隔以涤环板,涤环板又叫中夹堂板。
与中夹堂板相对而言,格心之上、裙板之下若加装饰,则分别称为上夹堂板。
下夹堂板。
尤其以中夹堂板雕刻细腻入神,故事引人入胜。
图案多含妙趣美意,有四喜八方、八方穿纹、十字套方、万字锦格;还有锦框套方、笔隔卧蚕、金笔管、书架格、拐纹博古。
步步高升采用棂条简洁,几曲几折,便给出八条阶梯形曲线,令人叫绝。
蝙蝠衬角,称为四福齐至,祝福。
龟背锦图样、长寿托方图样,祝寿。
另有吉祥草托方、金钱如意、如意凌花,也是拜年话上了格扇门,也有植物入图,有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