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我捡宝的那些年 > 第485章

第485章

随后,历史知识丰富的祥子叔给姑父解释了一下原因。

宰相制度是一直存在的制度,一直到明朝,明朝的初年也是有宰相的,但是后来因为造反的原因,朱元璋就废除了宰相制度,所以终明一朝,只有四位宰相, 当然了,也都是朱元璋时期任命的宰相,不过这四位宰相的下场,有三位都是没有得以善终,今天阿代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朱元璋时期的四位宰相,一起来了解下。

著名的大将徐达还是做过宰相的,令很多人都想不到,不过,徐达也是一位善终的宰相,徐达出身农家,元末的时候,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和常遇春一样,是朱元璋的左右手,一起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徐达的官职最后是中书右丞相,太傅,封为魏国公,徐达为人谨慎,这也是他深受朱元璋信任的原因,后来,在洪武十八年的时候,徐达因病去世,被追封为中山王,也是明朝功臣之首。

汪广洋也做过朱元璋的宰相,可能大家对于他感到很陌生,元朝时期的进士,年少的时候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担任重要的职位,主要是跟随常遇春左右,参赞一些军务。

明朝建立后,也是一路升迁,最终做到了右丞相的职位,但是,下场也是很凄惨的,但是后期因为跟胡惟庸一起担任丞相,朱元璋指责他在胡惟庸毒死刘基一案中没有作为,受到牵连,被下令处死。

李善长,洪武初年的宰相,从小就喜欢读书,在当地也很有名望,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认为李善长是当地年高有德之人,对他格外尊重,这个时候的李善长也开始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朱元璋把他比作汉代的萧何。

明朝开国后,就担任左丞相的职位,被封为宣国公,洪武三年的时候,又晋封为韩国公,可以说位高权重,位极人臣,后来胡惟庸案发,李善长虽然有亲属在里面,但是他也没有受到牵连,不过在洪武二十三年的时候,朱元璋又想起处罚他,最终将他的家人七十余口一起处死,享年七十三岁,到了南明的时候,才恢复名誉。

胡惟庸,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同时,他也是明朝最后一任宰相,胡惟庸跟李善长是同乡,两人几乎是一起投靠朱元璋,当然了,胡惟庸的才能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也对于朱元璋有过很大的帮助,洪武六年,经过李善长推荐,担任右丞相,过了四年,担任左丞相,也是百官之首,位极人臣。

但是,位极人臣之后,胡惟庸就开始骄纵起来了,奏章都是自己看,对自己不利的,都扣下了,一时间,胡惟庸门下聚集了很多人,后来甚至心怀意志,最终爆发了著名的胡惟庸案,牵连甚广,自己也被诛杀。

而在废除了宰相制度之后,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就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增设一个新的机制单位。

这个机制单位就是后来逐渐形成的“内阁”。

明太祖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帮助自己处理政务,但是,殿阁大学士很少能够参与解决政治上的问题,于是,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他就想了一个办法,每年,明成祖选拔翰林院的官员们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就是在这样的契机之下,内阁出现了。

内阁开始只是参与决策一些比较机密的事情,并没有一些实际的权力。到了明宣宗的时候,内阁的那些大臣居然被赋予了起草法律的权力,慢慢地,内阁的权力开始扩大,直到明神宗,“部权尽归内阁”。

可是,内阁始终不是法律规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者决策机构,他们存在的主要因素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阁机构。

在明朝,内阁权力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先是从侍从顾问到达一种能够参与机密事物决策的阶段,到明宣宗时候拥有了起草票拟权,直到明神宗,权力达到一个顶尖,致使“部权尽归内阁”。

自从内阁的出现,许多不太懂的老百姓把一些内阁大学士就当做是宰相了,毕竟能做到内阁大学士位置的官员,都可以称之为大佬级别的了,也相当于半个宰相的地位了。

那么,内阁大学士究竟有多少位了?

祥子叔说,那可就太多了,当然,姓刘的也不少,一巴掌呼下去,至少有五六个!

明朝大学士的名称前要改加殿、阁衔,数目为六人。

最初明朝大学士共“四殿”、“两阁”。

四殿者,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

两阁者,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大学士中居首者,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