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进入稷下学宫之后,便开始广收门徒传播他的儒家之学。
玄鸟王最初非常恼怒夫子不在玄鸟国出事,但是当他亲自前往稷下学宫见到夫子之后,却是骤然间羞红了脸。
眼前名扬玄鸟国的夫子,当初他曾经有过一面之缘。
当时的他听从祖灵指引守在玄鸟国西门,曾经亲眼见到夫子抵达王都。
那时候他因为听说墨子来到稷下学宫,并没有来得及多想,便直接带着麾下的人离开。
他依稀记得当时夫子正冠的场面,将前因后果串联起来之后,就算是他也禁不住有些脸红。
玄鸟王再没有颜面去见夫子,也没有再发出旨意征召夫子的意思。
夫子仿佛也根本没有出仕的想法,只是一门心思的教书育人。
庞统来到越国之后,他并没有采取秦国招贤的方式来治理越国。
他吸取了李悝变法的经验,用平价粮的方式将整个越国的粮食牢牢的掌控在了国家的手中。
在与秦国大量通商之后,庞统选择了精兵政策。
他从全国挑选出了3万名最为精锐的越国士卒,在训练他们体魄的同时,又开始教授他们行军布阵之法。
但只是从军队方面着手远远不够抵挡吴国,所以庞统决定充分的利用长江天险的优势。
他命人铸造铁索,又命擅水的工匠在长江水底扎下了一根根木桩。
用铁锁将这些木桩连接在一起,对整个长江沿岸形成了严密的封锁。
别说是吴国的船只想要通过长江进入越国,就算是越国的船只,都无法通过长江离开。
庞统完全放弃了进攻,直接在越国的土地上开启了疯狂的“塔防”建设。
烽火台,铁锁横江,战略要地上重兵,合并乡村,形成城镇。
加固城墙,广积粮草。
他一系列的骚操作让越国的百姓苦不堪言,但是却也同时让他的对手吴国与楚国满脸憋屈。
原本准备在秦国五年通过长江对越国发动袭击的吴国彻底傻了眼。
除了特定的通道之外,其他的水域行船随时都有可能被铁锁拦截,那些布置在水底的暗桩,让吴国靠近越国水域的船只沉没了好几艘。
还没有等吴国人去排除这些暗桩,河岸上的烽火台便已经开始示警。
而后便有大量的越国火船从沿岸驶来,直接将吴国的船队烧得七零八落。
孙武就算是兵家圣贤,在面对无情的水火之时也依旧难掩乏力之感。
秦国5年末,孙武与伍子胥兵分两路,一路正面佯攻,一路通过海岸线抵达了越国海岸。
虽然损失颇为惨重,但孙武终究是率领着大军来到了越国的土地之上。
然而接下来他便再一次傻眼了,沿途根本没有村镇,可以供他们劫掠补给,一座座坚固的城池屹立在越国的土地之上,来不及收割的粮食一把火烧掉也不留给吴国人。
如果通过海沿岸输送粮草,吴国根本负担不起那般重大的损失。
但如果不输送粮草到越国境内,孙武无法获得粮草补给。
无奈之下,抵达越国境内三天之后,孙武便又只好冒着沿海的风暴乘船回到了吴国。
不死心的吴国合兵一处,甚至向楚国借来了一只兵马,准备在秦国6年的时候强攻越国。
这一消息早早的就落到了庞统的手中,庞统闻言之后,直接便将一封书信命人送往了咸阳。
若只是吴国与越国交战,越国拼尽国力,还能够殊死抵抗。
然而楚国参与其中,越国便只有向秦国请求帮助。
现如今得越国乃是秦楚吴等诸国的缓冲地带,虽然他并不与秦国接壤,但是却可以从背后牵制吴楚两个国家。
所以在收到了庞统传书之后,刚刚与自己女儿见面的秦王,还没有来得及安抚自己的王后,便紧急的召开了与郭嘉卫鞅等人的朝议。
伴随着一年多时间的扩建,秦王宫终于有了一点王宫该有的宽阔。
庞统不在之后,卫鞅因为自身才能的缘故,逐渐的将六部的权力分化了出去。
这对于秦国来说是一件好事情,秦牧也没有过多的干涉此事。
并且为了配合卫鞅,秦牧还通过气运点兑换了狄仁杰出来主持刑部。
而今涉及出兵钳制楚国,这等国家大事,若是不让所有朝臣参与其中,难免会让人觉得卫鞅与郭嘉把持朝政。
以前庞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