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要主持这一次官吏改革,最好的人选当然是卫鞅。
但是卫鞅作为秦国丞相,历年来一直从事着秦国变法的重任。
其在不知不觉之中得罪了多少人,根本无法去衡量。
虽然秦牧在世一天,便没有人能够动卫鞅,甚至是秦政在世一天,都没有人能够动得了卫鞅。
但是秦牧却不希望,自己麾下的这名丞相会真正的成为所有秦臣的公敌。
于是他将自己的目标放到了秦国人缘最好的范仲淹身上。
范仲淹一直从事着为秦国举贤,同时又为秦国培养年轻俊杰的重任。
身为集贤院的院长,他的门人弟子必当遍布朝野。
作为招贤馆的馆主,秦国大多数的朝臣都是他推荐给秦牧。
再加上他从来没有拥有过什么实质性的职权,与大多数的朝臣都没有权利上的矛盾纠葛。
这样一个人如果提出并且主持吏治改革,那无疑是最好的人选。
范仲淹不是愚钝之人,在仔细的研究了秦牧拟定的吏治变法方案之后,他随即叹了一口气之后道:“微臣这么多年的好名声,怕是要因为王上的这两张纸而毁于一旦了!”
秦牧闻言之后,随即含笑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是要一时之名,还是千秋万世之名,便要请范爱卿自省!”
范仲淹闻言之后面色一阵凝重,他十分恭敬地拜服在秦牧的面前道:“微臣当为王上尽心竭力,百死无悔。”
秦牧上前将他扶了起来,笑意盈盈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寡人还没有昏聩无能到要臣子送命的程度。
你只管递上奏折,但凡有胆敢拦在寡人变法道路之前的人,寡人自会处置。”
伴随着秦牧的话音落下,范仲淹只感觉一阵寒意涌上心头。
他随即恭恭敬敬地点头答应了下来,然后将秦牧的两卷纸都收进了怀里。
秦牧并没有过多过问,现如今的他已经将所有事情都想得非常透彻。
他清楚这件事情的利弊,非常清楚这一件事情势在必行。
作为秦国的开国之君,一手将秦国带向辉煌的君王,如果他都不能完成这一次吏治改革,那他的后继者便更加难以完成。
科举考核制度或许并非是一个万全之策,但是它的出现却是远比于秦国最初的集贤举荐制度更加高级。
至于现如今魏国,赵国等国还在沿用的公卿门客制度,更是被秦国甩出了十八条街。
作为秦国的王,掌握着秦国所有的军政大权,他必须得尽早完成吏治改革,甚至已经做好了大开杀戒的准备。
然而他将此事交给了范仲淹去办,范仲淹远比他更加圆滑。
在仔细的研究了秦牧的制度之后,看着秦牧在书写这些内容之时,字里行间之中透露出来的杀意,范仲淹仿佛是看到了一场刀光剑影。
如果是卫鞅的话,他的第一反应便是与秦牧一般,提前做好镇压反叛的准备。
但是现如今主持这一件事情的是范仲淹,在察觉到了其中危机之后,他十分果断的跑遍了整个咸阳的朝臣之家,亲自面谈了秦国数十名朝臣。
他这一顿跑,几乎是已经跑断了腿。
但是像这种国家大事,他又不好将人召集在一起来谈论,便只好一个个的提前与这些人通气。
这些臣子在得知秦王想要变法之后,大多数的人都露出了诧异的神色,但是却并没有几个人敢当面闹腾。
范仲淹本来以为自己劝说这些人要耗费一番功夫,结果没想到当他说出这是秦牧的意志之后,几乎没有任何一个臣子与他多嘴多舌,甚至连抱怨的语气都没有。
虽然现如今整个秦国的朝堂都是由这些大树繁衍而出的枝桠形成,改革确实是会动摇这些朝臣的地位。
然而秦国立国确实是不过十三年,大多数朝中重臣对于秦牧的忠诚早已经达到了死忠的程度。
如果秦牧只是征询他们的意见,他们或许还会争取一二。
如果秦牧已经下定决心要杀人,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敢在这个时候生出与秦王叫板的意思。
大朝会的日子来临之时,秦牧穿着庄严肃穆的王冕坐在御座之上,静静的等候着范仲淹提出科举考核制度。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却是率先有人前来禀告道:“启禀王上,白起将军令人前来请求援兵。”
秦牧闻言之后当即一愣,随即开口问道:“寡人已经派人往绛都增派援军,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