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屈原一副慷慨的模样,原本还有心为难屈原的越国君顿时自己为难了起来。
这般远的距离,他自然是可以做到箭无虚发。
但是同样的,一旦他这么做了,也要付出相等的代价。
他犹自记得庞统临行之前与自己说过的话,楚国是不会让秦国的军队出现在楚国的疆域之上的,所以楚国唯一能够依靠的盟友,也就只有他越国。
现如今秦国正与北方的赵魏与玄鸟国为敌,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支援到越国。
楚国与吴国这一战非常的关键,无论是楚国获胜还是吴国获胜,最终越国与秦国都会因此而陷入困境。
想维持越国的安稳,就必须得让吴国与越国同时存在,整个天下的南方呈现三足鼎立,或者说是两方对立。
楚国战胜吴国,楚强而越弱,则越国为楚国所并。
若是吴国战胜楚国,如果同样不会放弃对越国的侵扰。
所以要想保持越国的安稳,越国就必须得平衡南方的局势。
楚强则助吴,吴强则助楚。
只有在两国之间进行平衡,方才能够获得安稳。
但是相对应的,越国不宜轻易的开疆拓土。
一旦越国的土地向外拓张,国家偏安一隅的风气便是会有所改变。
为了能够获得开拓带来的利益,一部分人会舍不得到手的疆域。
最终便会造成国家人心不齐,这并不利于越国的长治久安。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如果越国在吴国与越国之间有一郡之地,这座城镇的官员,商贸等等,当然便会交给越国的公卿。
因为地理环境的因素,这一郡之地会给越国的公卿带来巨大的利益。
当战争爆发的时候,当越王决定要放弃这一座飞地的时候,又会有多少得益者会甘心就此放弃眼前的利益?
到时候战争的走向便会逐渐的偏离现如今的状况,越国会失去天险的优势,最终陷入泥潭无法抽身。
这是楚国非常乐于见到的事情,故而越王心底十分的纠结。
“一切果然都被庞丞相看穿了!”
心底叹了一口气,随后越王将手一挥道:“取我弓来。”
伴随着越王的话音落下,当即便有伺候的的内侍将越王的弓箭给取了过来。
越王长长的吐出了一口浊气,然后缓缓的弯弓搭箭。
那木架就摆放在屈原的身侧,越王此时瞄准的也正是木架所在的方向。
而后便只见越王缓缓地将弓箭瞄准屈原。
屈原从头到尾目视这一切,但是却并没有丝毫躲避与退让的意思。
他只是静静的盯着弯弓搭箭的越王,脸上尽是无悲无喜之色。
旁边的青铜鼎下,柴火正熊熊燃烧着,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
左右两边的越国文武百官都屏息凝神,静静的等待着他们的王射出手中的箭。
当这一箭命中目标之时,他们的越国便可以凭添百里疆域。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被所有越国文武百官寄予厚望的一箭却是径直向着屈原射来。
这一箭如彗星袭月,只在电光火石之间,便已经命中了屈原的头冠。
眼看着自己的头冠被人射中,屈原丝毫也没有退缩一步,他从头到尾都保持着站立的姿势,当越国君的箭矢射落他的头冠,他的身体连些许抖动也没有。
“寡人手滑了…”
眼看着屈原丝毫不为所动的姿态,而后又看着那被他射到了房梁柱上的箭矢,越国君轻飘飘地道了一句,随即便径直转身离去。
百官彼此对视之后,是说不上惋惜还是其他。
这一箭无疑是很振越人士气,因为它射落了楚国丞相的头顶之冠,也就是射落了楚人的颜面。
然而这一箭射中了屈原,却并没有射中文武百官想要的东西。
所以对于文武百官来说,这一箭非常的可惜。
叹了一口气之后,范蠡缓缓的跃众而出。
越国君既然射出了这一箭,那么不论中与不中,也就代表着越国君已经承认了与楚国之间的盟好。
现如今越国君转身离去,那接下来的事情自然便是交给他这位越国的丞相来处理。
范蠡的能力不弱,治政水平也是在九十五以上,他之所以在近些年会有些不显眼,主要原因还是来源于庞统太过耀眼。
当庞统离开之后,满朝文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