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听得很仔细,等李厥说完之后,他依旧是沉默不语。
之所以不语,因为他并不是很赞成李厥所说的,虽然按李厥所说实施理想的话,能起到富国的作用,
但就恐到时遍地商贾,口出必言利。
李厥自然知晓,李二所思为何,想了想,他还是将自己的终极目标给搬了出来。
“皇爷爷,您说若是商税完全可以承载大唐帝国的运作会怎么样?”
李二一愣,随即浮现笑意,他认为自己孙儿这是异想天空,没办法,现在是农耕社会,农税永远占着大头。
这年头,因为对商贾的不重视,商税压根就是个笑话。
就算到了北宋时期,商业达到了极速发展的时期,商税也只占了全国税收的一成。
“孙儿说得是认真的,东宫所有的产业,全部依章纳税,您知道去年一年为长安、万年两县增添了多少税赋吗?”
“多少?”李二问得很随意。
“去年一年,东宫的所有作坊,共创造了110万的营业额,利润70余万,按大唐十三税一,仅东宫的作坊就为国库添了15万贯的赋税。”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李二听到这个数据也是猛的一惊。
“去岁舅公家的产业,也学着孙儿开始纳税,他家纳税是17万贯,皇爷爷,您想想,全大唐有多少像这样的作坊,多少这样的商户?”
李二愣了许久,这才不确定的道:“若是全部纳税,商户的利益变小,会不会阻其发展?”
“就算再多收一倍的利,也比田地里的农户得利更多,况且,一旦他们抬等,剥离仕绅的吸血,那他们会赚得更多。”
李二听明白了,收重税才会降低贫富差距,相应对立的矛盾才会减少。
“皇爷爷,当商税成熟,商业得到全面发展,真正的汇通四海之后,大唐便不需要再征农税,或者还有钱贴补农户。
真正到了农无税的时候,您想把大唐传多少代就传多少代,您想传承多少年便传承多少年?”
李二倒吸一口凉气,下一刻心中像是被点燃了一团火,孙儿所言过于异想天开,但为了大唐传承,哪怕有万一的机会也该去尝试才对。
“你且回东宫,此事朕再想想。”
李厥知晓,自己毕竟年幼,李二这是打算找几个心腹好好议议,确定可行性。
作为一个执政者,他太清楚农无税三个字的威力,每个朝代的消亡,其根本原因便是民不聊生,
有心人谋局,带领百姓紧从。
若不是隋末乱局,要不是民不聊生,李家又有何资本问鼎中原,创立大唐!
富商补民,这条路子细想一番似乎是可行的。
李二微笑的看着李厥的背影走出大殿,这才叹口气道:“畅清啊,朕到底还是老了。”
“陛下何故有此感慨,近一两年陛下可比前两年还要精神些,便是老臣在太孙的叮嘱下,这觉得越来越轻快。”
李二摆摆手道:“朕说的不是身体,太孙比朕想得远啊。”
“老臣只知,陛下对太孙寄于厚望,教导得力,太孙也未负了陛下的教导。”
“是啊,这孩子没有辜负朕的教导。你安排人,去把萧瑀、长孙无忌、褚遂良…,还有房玄龄一起请来。”
前面三人来得很快,因为他们就在宫中坐班,倒是老房现在悠哉的很,无事几乎是不进宫了。
等到四人到齐,李二将李厥之前的话复述了一遍。
听到农无赋的观点时,四人面面相觑,长孙无忌道:“这是太孙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