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卿家坐一会吧,稍后朕还有事要议。”
萧瑀称喏,便有人搬来一个类似马扎一样的凳子让他歇脚,现在他的实遣官职是尚书左仆射,算是第一宰相。
高士廉去世之后,右仆射空缺几年,去年正式任命储遂良为右仆射,现在还兼着商部尚书。
老房还在担任中书令,但他现在算是半退休状态,具体的职务是由两个中书侍郎于志宁、张行成负责。
其实之前的中书左侍郎是崔行师,只是这家伙是五姓崔家之人,前一段时间王氏疯狂攻击其余几个世家,又给崔行师安了几个莫须有的罪名,
李二顺水推舟便将崔行师给罢免了。
“着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侍中、中书令、右仆射来见朕。”
再度有一波人出去宣达口谕。
并不多半个时辰,四人相继到来,分别是暂领兵部尚书李世绩,中书令房玄龄,右仆射储遂良,侍中兼吏部尚书长孙无忌。
见礼之后坐下,李二让人分别宣读了韦赵两人的信。
“陛下,请允臣领兵两万,臣保证两年之内平定南方,让这帮蛮族看看,轻视我大唐储君的代价,是他们付不起的。”
李世绩当先起身,中气十足的请求。
他说的其实半真半假,为李厥出气的心思有,表明自己忠君的态度亦有,更主要的还是想打仗,对于一个将军来讲,天天在京城养膘是几个意思,
其他几个,如老程、牛敬达之流,还能偶尔出去撒一下欢,但他已经被困京城很久了,自上次陛下亲征高句丽之后,就再也没有参与战事了。
“皇太孙无恙?”这是老房和长孙无忌问的,不待李二回复,长孙无忌作为亲舅爷又不满道:“陛下啊,就不该同意太孙去游历,这要…唉,大唐折损不起啊。”
现在几个真正心向李二和大唐的重臣,皆认为李厥是最好的帝国继承人,若是李厥有了意外,谁又可以克继大统呢?
李二摸了摸鼻子,这是连自己也埋怨上了。
恰在此时,李靖又到了,这次没有再宣读,而是让李靖自己看两人的来信,看完之后李靖道:“陛下,这两人的信过于修饰,有无太孙自己来的信?”
李二又将李厥那封写战场情况的信给了李靖,对方看得也极快,看完之后稍一沉吟。
“陛下,臣征突厥,万人突袭,殿下此次针对谢法成,其实用的是同样的法子,倒是懂得活学活用,以自己为饵,来了一招引蛇出洞,
从战略上来讲,太孙表现的极为不错。”
李二哈哈大笑道:“朕也觉得尚可,就是有些顾头不顾尾,看看这个。”
李二又将自己打算回给李厥的信拿给李靖看了,这次对方看得很快,片刻将信双手托还才道:
“陛下,您本就是无敌统帅,历经大战无数,几息之间您能有完整的布局臣并不意外,但太孙初临战阵,没有自乱阵脚已是难得,
更遑论他还能有如此布局,已不易矣。
见韦仁寿信件,言太孙虚心纳言,便是臣初次指挥时也做不到这一点…”
李二乐得见牙不见眼,连连摆手:“不能夸,不能夸,这孩子一夸就给朕惹事。”
“臣据实所说,何来夸赞之言?”
“哈哈哈,李爱卿啊,你都七十了,还是如此的耿直,得改改。”
旁边几人看着两人一唱一和,皆是一脸的无语,话说叫自己来,就是听别人夸你孙子呢。
“臣作为太孙的战阵先生,回去后也会写信一封,请陛下安排人一起送到太孙手中。”
“好好好,教太孙战阵是你这个先生的职责,太孙有今日之表现,也可见你是用心的。”
此事暂且搁下,李二又看向李世绩道:
“南方诸族自然要平定,但不在这两年,现在议一议,矩州如何处理?”
经过一番议论,大家都觉得既然已经收回了,没道理再扶持一个蛮族,况且矩州相当是羁糜州的腹心,插一支大唐军队在这里,更能震慑南部各蛮。
“便依众卿之意,兵部和吏部共议一下,若是建立矩州都督府,需要驻兵几何,何人可当此任。”
长孙无忌和李世绩纷纷起身领命。
大家本以为到此便没事了,却见李二面上犹豫,许久又拿出一封信递给畅清:“也给大家念念吧。”
畅清念的便是李厥所说皇家亲情的那一封信,待他念完,李二长叹一声:“帝王无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