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说完,台下轰然炸开了。
“罗艺这厮反了?”
“这厮手握幽州和云州两个大镇,精兵几十万,若是南下,兵锋不可挡啊。”
“颉利刚刚离开,怎么又来一个罗艺,真是国运多艰。”
“别说这些没用的,想想怎么应对,若是打到长安城,我们就麻烦了。”
“诶?秦琼呢?”
台下什么议论都有,搞得闹哄哄的。
李世民看着这些人头皮发麻,问道:“众位爱卿有何良策?都说来听听。”
这一问,台下反而安静了。
所有人都不说话,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颉利刚刚打了一遍,精兵损失惨重,至今没有恢复过来。
而且,为了防备颉利再次突袭,剩下的精锐都放在了萧关和长安城附近。
如果此时抽兵离开,万一颉利再来一次突袭,那又该怎么办?
台下的人说了半天,没有一个大臣说出计策。
李世民很无奈,开始点名回答问题。
“杜尚书,你总领兵部,你来说。”
李世民问杜如晦。
杜如晦走到中间,沉思半天,说道:“皇上,如今我们的精兵都在萧关附近防备突厥,剩下的守卫长安城,这些兵马不能用。”
“所以,我们现在能用的兵力实在不多。”
这是废话,李世民比他杜如晦更清楚。
李世民问道:“那依杜尚书的意思,朕该如何?”
所有大臣都等着杜如晦的妙策。
所谓房谋杜断嘛,他是大唐智囊,这时候该他大显身手的时候。
杜如晦说道:“微臣建议沿途招兵,从长安城往洛阳,一路到幽州,路上的郡县征兵跟随出征。”
这意思就是从长安城出发,然后沿途招兵买马,能招到多少算多少。
大唐实行府兵制,兵农合一,平时种地,战时打仗,朝廷划拨耕地。
现在这样做是没办法的办法。
同时面对两个强敌,颉利和罗艺,李世民也很头大。
李靖走出来,拜道:“皇上,幽州云州临近突厥,罗艺造反,很可能会勾结颉利,不得不防,臣请往萧关守城。”
李靖精通,自然能想到罗艺会勾结颉利,但是他以为颉利会从西线策应罗艺。
想想,罗艺从东北方向南下,颉利从西北方向南下,两边到长安城会师,这是最好的计策。
当然,李靖不知道归义镇的存在,也不知道他们联手是为了对付刘景,所以才会如此猜测。
李世民点头道:“朕担心的就是这个。”
“所以萧关一带的兵力不能动,而幽州那边也必须调集兵马。”
“罗艺狡诈悍勇,此事不能再拖,便依照兵部尚书所言,沿途招兵。”
“此次必须由大将坐镇,谁敢出任?”
李世民扫视堂下众将,希望有人能自告奋勇。
目光所到之处,都是五十岁左右的老将,没有一个年轻俊秀。
李世民心中不免黯然。
想当年打天下的时候,身边一堆年轻将军,那时候的程咬金和秦琼等人正当年,而现在....垂垂老矣。
想到这里,李世民又开始期待归义镇的诸葛牧了。
归义镇那么多天下第一,如果都能收入麾下....想想都刺激。
从皇后的书信看,这些人都是刘景培养的,那就是说,要收罗这些人杰,必须收罗刘景。
先不管这些,收拾了罗艺再去收罗刘景。
李世民问了,堂下却无人回答。
底下的武将都在暗中吐槽:没有兵马,你让我们去送死啊?
李世民又问了一遍,还是没有人回答。
所有人都不出声,李世民只能随机抽取一命幸运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