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郑家的家底快掏空了,再这样下去,我们只有造反了。”
郑家贪墨的粮食都在泾阳县的秘密仓库里,郑寿死不认账,说不是他的。
但根据郑球的供述,郑家又贪污了那么多,这些粮食都要还上。
为了堵住窟窿,郑家就差砸锅卖铁了。
“皇上...会答应吗?”
郑侯有些拿不准。
郑寿叹息一声:“不答应又如何?难道让我们这些朝廷官员去乞讨?”
郑侯有些高兴,说道:“族老去,皇上一定会给些面子的。”
郑寿摇头叹息一声,不再说话。
....
...
御书房。
李世民正在批阅奏折,旁边仍旧是三人组:房玄龄、杜如晦和孙堂。
他们三个对于政务有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孙堂,他看政务的观点非常新颖,能说出李世民从未听过的观点来。
最神奇的是,有时候李世民感觉孙堂能预言未来。
只有孙堂自己清楚,这些都是刘景教的,至于能预言未来,那是因为他在刘景房间里看过一套书《旧唐书》。
里面就是关于大唐历史的记载。
孙堂当时看到这部书的时候,感觉整个世界观都塌了,自己生活在贞观年间,书中却记载了整个大唐的历史。
当然,他没看完,只是看了一些。
他问过刘景,刘景只是淡淡一笑,说书中的事情不可全信,很多会改变的。
“关中饥民的粮食都够了吧?”
李世民突然问道。
房玄龄回道:“足够了,泾阳县的粮仓着实吓人,那么多粮食,郑氏家族完全可以用来养活一支军队了。”
房玄龄随口一句,却说得李世民心头一颤。
李世民冷冷说道:“郑家着实胆大,若非刘景出手彻查,谁能发现这个问题。”
想起来,让刘景代管大理寺真是再明智不过的选择了。
什么隐秘的事情,都可以被挖出来。
孙堂却突然说道:“皇上,官员退赃的事情,微臣想说两句。”
李世民笑道:“孙侍郎说吧。”
他很看重孙堂。
孙堂说道:“朝中官员能退的都退了,现在退不出来的基本都是吃掉了,再退恐怕会引起朝野动荡。”
“所以,微臣提议是不是就此打住,反正赈灾的粮食足够,兴修水利所需要的粮食也足够了。”
这话说得房玄龄和杜如晦十分感动。
因为这两个家伙也拿了义仓的粮食,而且他们就是属于退赃到了没饭吃程度的大臣。
李世民想了想,说道:“也好,此次牵涉的大臣太多,确实不宜再查了,你去跟刘少卿说说,就此打住吧。”
孙堂也不推辞,拜道:“微臣领旨。”
他和刘景关系好,孙堂从来不掩饰,如果强行掩饰,反而显得两边有问题。
听到这话,房玄龄和杜如晦暗自庆幸,手中的笔都轻快了一些。
李世民看在眼里,只是不说。
赵公公从门外进来,拜道:“皇上,郑司农来了。”
李世民眉头一皱,冷冷说道:“他来干嘛?宣。”
司农郑寿慢慢走进来,拜道:“微臣拜见皇上。”
又对房玄龄和杜如晦点点头,唯独不对孙堂打招呼。
孙堂也不理会郑寿。
李世民微微点头,说道:“郑司农此来有何事?”
郑寿拜道:“皇上,微臣有个不情之请...”
李世民大概猜到了,说道:“是不是家中无粮可退了?”
郑寿被抢白,尴尬地说道:“惭愧。”
李世民冷冷说道:“好了,刚才孙侍郎提议,官员退赃的事情就此打住,朕准了。”
听说是孙堂提议的,郑寿有些诧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