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一座破旧的四层居民楼里,是一个房间被隔出来的一间,与里间只隔了一堵挡板,里间住了一个社会上的人,听房东说是个毕业两三年的大专生,在这里住着找工作,赵山文偶尔遇到的时候都给这邻居热情地打个招呼。这座居民楼一楼的租户都是捡破烂和收纸板的,塑料瓶和纸板堆满了院子,就像个垃圾场。
赵山文出来外面租房住是无奈之举,只是为了让自己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他租的房都是学校周边破旧的居民房,一个月200元,一年2400元,比学校宿舍一年800元贵一些,他只能靠省吃俭用来攒够这笔租房费用。
赵山文来到4班后也领到过学校的助学金,有时是班主任朱老师比较一下就决定给了哪些同学,有时是让需要的同学自己找老师报名。
这学期,赵山文也去找朱老师报了名,这次报名的学生超出了名额,朱老师的做法深深伤害了赵山文。
一天班会课,朱老师对全班同学说,本学期报名需要领取助学金的同学超出了学校给4班的名额限制,既然这样,就由全班同学来决定该给哪些同学。
随后,朱老师在黑板上一个一个写上报名领取助学金同学的名字。赵山文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写到黑板上,脸变得热辣辣的,这会儿真想打个地洞钻进去。
无论什么时候,即使站在道德至高点,贫困给人的情感体验总是消极的,贫困的人总会被人看不起。而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动物,被人看得起似乎又是人的一种天然需求。
全班同学看着黑板上的名单议论纷纷,大家都没想到,大名鼎鼎的赵山文,居然是个贫困生。看到赵山文在贫困生名单上,马一波、李彦飞、吴兴等平时跟赵山文作对的同学,表现出来的不是同情,而是得意。
写完名字后,朱老师开始组织给黑板上的同学投票,他一个一个念名字,同意某某同学的请举手,然后清点各个同学的票数。赵山文低着头,默不作声,没有再抬头看一眼,手也没动一下,心里充满委屈和愤怒,早知道老师这样做,他怎么都不会去报这个名的。
读书人是有志气有人格的,赵山文的自尊心又很强,对于别人真心的帮助会接受,但对嗟来之食,饿死也是不能要的。虽然班主任朱老师对赵山文有知遇之恩,但赵山文还是感到,朱老师的这个做法很愚蠢很不人道。
这次事件后,赵山文感到,4班的确有部分同学对他轻视了一些,不再像以前那么热情了,有的同学遇到他虽然也礼貌地打个招呼,但实际上不想多说话赶快走开了。
对赵山文不友善的昝朝阳这次也在贫困生候选人名单上,他的家境也被班主任曝光在光天化日之下,但他对同样命运的赵山文表现出来的不是惺惺相惜,而是更加嫉妒和不友善。昝朝阳感到的是,赵山文算个啥,不跟自己一样,也是个贫困生嘛,凭啥能位居高位。
赵山文的心高气傲和自己家境的现实形成巨大反差,让他的精神有一丝痛苦,他痛苦的不是他的家境,而是由他的家境引起的世人的眼光。家境和贫富应该成为影响同学关系的因素吗?农村人就要被城市人瞧不起吗?这些困惑萦绕在赵山文脑海里。
赵山文精神里的另一个痛是班里马一波、李彦飞、吴兴、昝朝阳等同学的不友善。
在赵山文的友善和主动示好下,马一波虽然偶尔也对赵山文表现出友好,但每当看到赵山文在同学面前风风光光时,内心深处的嫉妒让不友好又表现了出来,也可能是赵山文以前骂他是小人,让他始终无法释怀。
李彦飞对赵山文不表现出明显的不友好,只是不削一顾,遇到都不打招呼。吴兴则是偶尔在同学面前发表对赵山文的负面评价。
赵山文慢慢感觉到,其实人与人的关系是由两个人的人格和三观决定的,不是自己努力示好就能改变的。
赵山文精神的痛苦一定程度上是由自己形成的。一方面,如果赵山文没有担任学生干部,他大可与这些不喜欢他的同学不来往就行了,但赵山文担任4班团支部书记,他又不得不跟这些同学来往。另一方面,赵山文的理想是做个好人,追求圣贤之道,这样他容不得不和谐的关系存在,有不和谐时他就想去改变,改变不了自然就痛苦。
怎么解决精神上的痛苦?赵山文想到的是闷头读书,期待着从书里找到答案。
随着高二下学期快结束,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