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都是人家,看书看累了,可以在校园里随意地蹦蹦跳跳,也可以到冯尚善老师那里坐一会儿。冯老师离家有十多里,上山下洼回家不便,晚上就住在学校里。冯老师是老牌子师范生,他喜欢唱民歌,也会拉二胡,也是性情中人,与向西挺合拍的。
冯老师知道向西也喜欢民歌,前两天从家里给向西拿来自己以前用的笔记本,笔记本已经旧得发黄了,保护得却挺好,封皮很完整。向西看那上面,都是冯老师以前抄得一些音乐曲谱和歌词,字迹工整美观,看上去都是一种享受。那笔记本厚厚的,只有最后一两页是空白的,其它的都记满了。这些音乐曲谱有的是用蓝色笔写的,有的是复写笔写的,也有少数是黑色笔写的,它们显然是冯老师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记下来的。向西浏览了一下,它们都是一些陕北民歌,有道情调、秧歌调、二人台和说书调,还有一些是榆林小曲,有的用红笔划着,还有眉批,看得出来,冯老师在那上面花了很多时间,下了很多功夫。
学了一会英语,有点困了,向西便打开了冯老师的笔记本,在里面找到一首《走西口》,按照曲谱哼唱了一会儿,觉得其旋律和谐悦耳,美妙异常。在黄原师范学校时,黄原的大街小巷里经常飘荡着陈哲和罗捷书改编过的《走西口》,那首歌实际上是在山西民歌的基础上改编成的,整个曲调显得温柔细腻,轻巧宛转,它与电影《人生》中女高音歌唱家冯健雪所唱的《走西口》风格不同,后者实际上在无定河领域流传的《走西口》的基础上改编的,呈现出旋律流畅、节奏平稳、徐缓抒情的风格。而冯老师在这里抄录的《走西口》,是一位叫聿尹的人1942年在靖边采录的,其曲谱与向西所见过的《走西口》大相径庭。它采用了4/4节拍,在节奏上更为徐缓悠长。旋律自由洒脱,忽上忽下,使得音调奇异诡丽。乐曲对苦音4的运用也让人称奇,如与第一句歌词“哥哥你走西口”中的“口”字相对应的第二个小节,以占了2个拍子的4音来结尾,这在陕北民歌中极为罕见,但在这里却极为夸张地渲染了浓郁的悲凉情绪,而在音乐效果上也达到了动人心弦的审美效果。这个4音在最后一句歌词中又出现了,不过这次出现在开头,即倒数第二小节的起音,这次还占了2个节拍,不过与其对应的歌词是四个字,所以出现了4个半音符的清角音4,从而既呼应了第二小节的4,又为以泪涟涟的悲伤结尾铺垫作势。乐曲的特色还在于,采用了西北民歌中惯见的递进滚筒式的结构方法,即以半拍子起音,一个拍子横贯2个节拍,有时也运用切分音符,从而自然地带出了下一小节或下一个节拍的音乐。这样整个歌曲的旋律悠长洒脱,却自然连贯、一气呵成,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冯尚善老师听见李向西在唱歌,也过来凑热闹,开始和向西一块唱歌。在煤油灯下,他仰着头,大张着嘴,神态可掬,似乎比年轻的向西都投入。他的嗓音有些沙哑,但唱起歌来却很好听,有股苍凉悲怆的味道。一老一少一直唱到很晚,才恋恋不舍地散了。冯老师过去后,李向西躺在炕上,好长时间都没有睡着,冯老师的苍凉沙哑的歌声仿佛一直在窑洞里回响萦绕,都压过了深沟里的哗哗哗的溪水的声音。
李向西有时也会到住在学校的老耿头那里转。老耿头每天都要到山上给村民们照看苹果,经常捡一些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回来。他常年穿着老棉袄,别人也看不出他怀揣许多苹果,自然不会说三道四。他自己不能吃这些水果,一吃就呕吐,有时也肚子疼得到炕上打滚,因此常常把拿回来的苹果送给向西,于是向西的抽屉里经常塞着苹果。那些苹果大都是红元帅和黄元帅,是熟透了从树上掉下来的,味道很美。还有一些苹果是青香蕉,不是特别好吃,但香味十足,放在抽屉里几颗,整个窑洞里都弥漫着香气。向西这段时间食欲旺盛,吃过饭后很快就饿了,正需要一些食物填肚子。现在苹果很贵,一斤苹果可以卖到一元钱,而郝家沟小学民办老师的工资一个月只有二十四元钱。向西对老耿头心存感激,也常常会把自己的东西送给老耿家俩口子。他平时不抽烟,专门买了一条六毛钱一盒的红公主烟,等老耿来了给他抽,老耿头自己平时抽的烟也就是一毛钱左右的,因此他们关系一直相处得很好。老耿几乎每天从山上下来,或者从外面转回来,都会到向西办公室来坐一会儿。他慢腾腾地推开门进来,坐在椅子上,等着向西给他让烟,有时向西正在忙着或者忘记递烟时,他会自己从向西办公桌的烟盒里拿出烟来,慢慢点上,开始慢慢地品读香烟的美味。老耿抽烟的方式很特别,他不是把烟吐出来,而是把所有的烟都贪婪地吞在肚子里,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