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野菜挺多,她现在也是挑着采,她打算再往里走走,看有没有什么山珍,再找个时间去集市,这样就能换一点钱,有钱就能买粮食。
山上也有别的村民在采野菜,有认识的她就打了声招呼,也有好心的把割好的野菜直接放她背篓里,苏意很感激,说了一些道谢的话,“谢谢刘嫂子,谢谢胡婶。”这是一对婆媳,都很善良。
婆媳两个都知道她家,三个小孩也是可怜,有能力了也会帮帮他们。“意娘啊,不要客气,以后有需要帮忙的就和我们说,我们能做到的一定帮你。”
“欸,好,那我先谢过胡婶了。”苏意又道了声谢,也没聊多久,就继续往里走了。
自己采的加上村民给的野菜也有半篓子了,等走了一段路,苏意在几棵枯树上惊喜地发现了野生的香蕈,她这的地方算是比较深处,附近也没人,倒是叫她看见了,苏意一朵也没放过,全部摘下来放自己篓子里。
可惜不是很多,估摸着也就六七斤的样子,就算全卖出去也换不了多少钱,不过苏意已经很满足了。
背篓里还有一点位置,苏意开始往回走,去挖那几颗毛笋,毛笋也才刚冒出几颗,等过段时间应该会长更多。
回去的路上又发现了一些鸡枞菌和香蕈,鸡枞菌很少一斤多一点。
找了一根粗一点的木棍,从毛笋地下挖,然后用手把它往一侧掰,如此掰了五个,背篓里已经装不下了,只能放三个,剩下的就自己拿手上。
到家的时候,两小孩就在门口张望,看见她苏泽马上跑出来帮忙把手上的毛笋拿过。
“姐姐,喝水。”苏榆给她倒了杯水。
苏意一到家直接坐下了,喝完水回了苏榆的话,“姐姐没事,就是有点累了。”
休息了一会儿,终于缓过劲来了,她让苏泽把几个毛笋剥了,自己出门去找一趟何婶,想问问她什么时候去镇上,她现在人生地不熟,还是找个人一起去比较好。
到何婶家中,便得到答复,“可以啊,我也存了好些鸡蛋,该拿去换了。”两人商量一番便决定后天一起去。
趁着第二天,苏意又去了一趟山上,还是走的原来那条道,这次往里走的更深了点,又找到好些菌子,不过大多都是常见的,倒是鸡枞菌又采了两斤。
回来的路上又挖了几个毛笋,没挖多,家里的咸菜缸不够用,这些毛笋她都打算做成酸笋。
据她所知,村里人很少吃笋,大多数人都不喜欢笋麻麻的味道,想要做好吃忒麻烦,很多人就不想费这功夫。
等到家里,苏意把今天的笋剥了皮,清洗干净,家里有三个咸菜缸,不够用,苏意就拿刀切成片。
做酸笋其实很简单,把咸菜缸都烫一遍,酸笋放进去,然后密封就好了,
这样等三天就好了,当然放的时间越久,酸笋也就越酸。
做完这些,苏意又把弟弟妹妹喊过来一起帮忙清理今天采摘的菌子,清理的时候分开放,明天好卖一些。两天,鸡枞菌加起来大概有四斤,野生的香菇多一点有快十二斤。
到了去镇上这天,何婶便和她一起走过去,只是这也太远了吧。
虽然前世她也是农村出身,但她何时走过这么远的路啊,不用看也知道脚底已经磨出水泡了。路上何婶看她似乎很累的样子提出要帮忙,但苏意拒绝了何婶自己就背了半背篓的蛋加上冬日里没吃完完的菜干,比她这一点东西重得多。
到了溪襄镇里已经过了一个半时辰了,虽然这是离他们最近的一个镇,苏意好奇的到处看看,原主记忆里也没有过这些景象,毕竟原主来到这一年多也没来过镇里。
进城之后,何婶带着往她经常摆摊的地方去了,“意娘,你就在我旁边摆。”
苏意跟着她在旁边坐下了,把背篓里的菌子 倒出来分开来放,昨天还采到了一些别的菌子,但是数量不多零零散散都没凑够一斤,苏意干脆把它们和那一堆香蕈放一起,总共十三斤多出一点,定价七文钱一斤,鸡枞共四斤,定价十一文钱一斤。
等苏意摆好,那边何婶已经卖了好几单了,都是卖鸡蛋的,一文钱两枚。
苏意也不耽误时间了,看到有人经过就开始叫卖,“卖菌子欸,新鲜的菌子,七文钱一斤。”看到有人还在考虑要不要买,苏意也不问“要不要。”而是直接问,“要买多少?”,原本还在考虑的人多少也会买点。
期间也有人问鸡枞怎么卖,大部分人都被价格劝退了,买的人很少,那一堆杂香蕈只剩五斤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