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民众的财富积累,从而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
在经济领域,李继主张为商业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具体来说,可以实施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政策,确保农民能够稳定从事农业生产,适时耕作,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此外,他还极力主张重新开辟“丝绸之路”,通过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互动,深入了解外部世界的动态变化。
至于军事方面,李继则大力倡导推行府兵制。这种制度将士兵与农民紧密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而且也有助于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时,他还鼓励将士们勇立战功,以此激发他们的斗志和士气。
最后,在政治层面上,李继期望李承乾能够说服李世民放下过去的恩怨情仇,做到宽宏大量、既往不咎。同时,要善于发现并任用有才能的人,虚心接受各方意见,整顿官吏队伍,营造出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李承乾听了李继的话,如获至宝,情不自禁地拉住了李继的手激动地说到:“李兄,你的这些见解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听闻你的话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渭南县了,不过在此之前我想要将你我对话的内容整理一下,交给父皇,到时你就不算寂寂无名之辈了,无论是谁都会对你刮目相待。”
李继谦虚地回道:“殿下过奖了,我只是根据当前的形势提出了一些想法,只是我的浅薄之见,”
“不,李仲,你看低了你自己,你的建议非常有价值,就算是我的叔父当朝宰相长孙无忌都不一定可能说出这些来。难以想象是谁教导了李兄,此人绝对不是泛泛之辈,能给我说一下吗?”李承乾认真的说到,眼里泛起了明亮的光芒。
现代的知识给与了李继太多对于历史的认知,但作为一个穿越者无法解释,只能怪自己太优秀。深思熟虑后的李继只好用大雪天救济的白胡子老爷爷来解释,好不容易才搪塞了李承乾。
李承乾面对眼前这个手举无措、显得有些孩子气的李继眼神带着信任般微暖的目光忍俊不禁的说着:“我相信你”
看到此刻的李承乾那双流光溢彩的双眸,李继感到心头涌起一阵的热流,感叹于他的人格魅力。这样的人一定不是会是历史上那不良于行的人,没有骨子里那种高傲与与优越感,只有让人忍不住亲近的温暖。
李继感激地:“多谢殿下的信任,我定当竭尽全力为大唐效力。”
李承乾在得到了李继满意的答案后告别了程府,回到皇宫。
太极殿内,李世民正专注地处理着朝政,他的眼神坚定而锐利,手中的笔不停地在奏章上批注着。此时,一个宦官悄然无声地走进殿内,恭敬地禀报:“陛下,承乾殿下求见。”
李世民放下手中的奏章,抬起头来,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哦?承乾来了?快让他进来。”
李承乾走进太极殿,向李世民行礼:“儿臣参见父皇。”
李世民微笑着看着李承乾:“起来吧,今日来找朕有何事?”
李承乾从怀中掏出一份奏折,递给李世民:“父皇,这是儿臣与李继今日的对话内容,儿臣觉得他的见解非常独到,对大唐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李世民接过奏折,仔细地阅读起来。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脸上露出了震惊的神情,内心汹涌但努力保持这平静的,淡淡的回答道:“嗯,李继确实有才华,他的这些建议都很有见地。”尽管李世民已经对李继的能力有了认知,但没想到他竟然如此优秀。
李承乾趁机说道:“父皇,儿臣认为李继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我们应该重用他。”
李世民点了点头:“朕也有此意。朕当即就下旨让其担任司农寺诸园苑副监,若做出成果朕不吝啬肆意封赏他。”
李承乾心中一喜:“儿臣觉得甚好。李仲一定不会让父皇失望的。”
李世民看着李承乾,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承乾,你能如此重视人才,朕很欣慰。希望你能多向李继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李承乾恭敬地回答:“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李世民:“嗯,下去吧。好好准备去渭南县的事宜。”
李承乾:“是,儿臣告退。”
李承乾离开太极殿后,李世民对身边的宦官说:“去程家,把李仲叫来。”
不一会儿,李继来到了太极殿。
李世民打量了李继一番,然后说道:“李继,朕看过你与太子的对话内容,你的才华朕很欣赏。朕决定任命你为司农寺诸园